臺灣客家「米食」
臺灣客家「米食」
臺灣客家「米食」
客家菜包

臺灣客家人在稻米收割後會換耕蘿蔔,除了摘取直接入菜煮用,多餘的蘿蔔則以乾曬方式製成蘿蔔乾或蘿蔔絲保存,當成下飯配料,或搭配香菇、肉末等食材做內餡,以彈牙的糯米皮包覆,蒸成「菜包」食用。而「菜包」又因外形有如裝豬仔的竹籠,舊時又稱「豬籠粄」。


製作「菜包」的時節主要在農曆過年及清明,以敬奉神明或弔念祖先。近年客家菜包的製作多了些變化,將糯米粄皮加上南瓜、山藥、艾草、甜菜根汁等蔬果染色,做成了外表鮮豔可愛,內饀樸實養生的豬籠粄,讓這個過去傳統的客家米食,變成客庄裡最討喜的小吃及伴手禮。


客家菜包

臺灣客家人在稻米收割後會換耕蘿蔔,除了摘取直接入菜煮用,多餘的蘿蔔則以乾曬方式製成蘿蔔乾或蘿蔔絲保存,當成下飯配料,或搭配香菇、肉末等食材做內餡,以彈牙的糯米皮包覆,蒸成「菜包」食用。而「菜包」又因外形有如裝豬仔的竹籠,舊時又稱「豬籠粄」。


製作「菜包」的時節主要在農曆過年及清明,以敬奉神明或弔念祖先。近年客家菜包的製作多了些變化,將糯米粄皮加上南瓜、山藥、艾草、甜菜根汁等蔬果染色,做成了外表鮮豔可愛,內饀樸實養生的豬籠粄,讓這個過去傳統的客家米食,變成客庄裡最討喜的小吃及伴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