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以米为主食的亚洲国家,都有以糯米捣制的甜点「麻糬(糯米团,glutinous rice ball)」,台湾也不例外,台湾客家人称之以「粢粑」。相较于以包裹红豆泥或绿豆泥等内馅的食用方式,台湾客家的传统做法与吃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用糯米磨浆成粄脆后蒸熟,然后用竹棍搅拌,或以杵臼槌打以增加黏度,完成后捏成小块,沾花生粉或糖粉,就成了最受欢迎的台湾客家点心「粢粑」。台湾客家人会在宴请客人之前,端上刚捣好的粢粑,让客人们先垫垫胃,也会在正餐结束之后,用粢粑佐茶以转换口感;「打粢粑」的过程,更具有与宾客互动的意涵,让「粢粑」成了重要社交场合里最称职的配角。
除了「粢粑」,台湾客家人也会将糯米粄脆揉成圆扁形,在米团中央压出一个凹窝,丢入沸水中煮熟后捞起放入碗中,并舀入黑糖姜汁,再加点花生粒或芝麻粒增添香气,就是一碗可口迷人的点心;由于白色米团在黑糖水中浮着的模样,像极了泡在水中的水牛露出头与牛背,台湾客家人因此为它取名「牛汶水」,意思就是泡在水中的牛,就如同澳洲人把插满吸管的漂浮冰淇淋(ice cream float)饮品,称为蜘蛛(spider)一般地好玩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