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 客家之美—建築篇
甫於今年10月20日起試營運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位於六堆中心位置(屏東縣內埔鄉),是一個以「生態博物館」概念打造的客家園區,兼具文化保存、研究教育、休閒旅遊等功能,如同進入六堆桃花源的大門。數百年來「六堆」傳承著客家深厚樸實的歷史文化及移民精神,洋溢濃郁的客家人文、風土、鄉情……在2007年「六堆嘉年華」活動期間,由建築師謝英俊與林洲民引路,讓我們一同領略六堆的聚落建築之美。
六堆「圓」景 為大地與生活打傘
謝英俊建構循環、合諧的文化園區
如果說「圓」的意象是客家傳統建築的內涵之一,那麼由謝英俊建築師所設計的六堆文化園區,就是結合客家傳統文化以及社區營造的概念,充分將「圓」表現在形式上、意涵上的建築體,他以「為大地與生活打傘」的概念,跳脫了客家傳統建築的外觀,轉而以豐富的內涵表現,結合看似現代但實則含蓄的手法,來打造六堆文化園區。
在六堆文化園區內,看不到模仿或者複製的傳統的客家建築形式,不但在外觀上的表現如此,於建築所承載的意義與功能上,謝英俊也延續「傘」的意涵替文化園區的功能定位。園區除了以「無作為園區、讓資源回到社區」的概念作設計之外,也具有特殊的「櫥窗」功能,不去重複、複製既有的社區,不取代社區原本傳遞客家文化的位置,而是轉換成文化櫥窗的角色展現,讓初次到來的民眾能因此對客家文化有概略的了解。
因此,整個客家傳統文化以及社區既有資源的內容,均是在「傘」的建築體以及意涵下面進行,一種生生不息、具有創造力的姿態,讓社區能夠實際參與到文化創意產業,推廣傳統客家文化,同時也是觀賞風景以及吸收客家文化資訊的據點。
除了由圓形所發展出傘的概念之外,圓形所代表的循環、合諧的概念也表現在園區內,注重生態、節能等概念的設計。曾經有句俗諺叫做:「阿猴林大樹蔽天」,指的就是以前當地森林茂密,天氣雖熱但卻有大自然庇蔭的環境,現在園區則以「替大地打傘遮蔭」的概念,嘗試以現代的空間為媒介,除了能讓遊客感受到古早諺語中那股清涼,同時也期望生態園區內的植物能慢慢回復,成為遊客與社區居民的另一把傘。(文/莊偉慈)
謝英俊,淡江大學建築系學士。1998年美濃客家文物館競圖首獎。921重建委員會重建貢獻獎。2006年參加威尼斯建築藝術雙年展,以及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競圖首獎。
存續、發展、交流的重要平台
最「哈」的生態博物館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開發係採行生態博物館的規劃概念;將園區建置作為研究交流、藝文民俗、產業育成、文化保存及觀光導覽功能,亦在園區開發中以地方園區的建置模式,同步輔導協助高屏六堆地區各鄉鎮發展地方園區景觀(如美濃菸樓水圳、佳冬客家夥房聚落,內埔昌黎祠文化廣場、竹田舊站保存暨李秀雲攝影紀念館、萬巒五溝水客家聚落巷弄保存等客家文化據點)、保存、加值及行銷客庄風貌與文化產業,以保留及營造六堆客家聚落,並促使居民自發性投入計畫參與,厚植六堆地區遊憩觀光與產業競爭力。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擘劃未來的願景如下:
■奠定客家文化發展基礎:
立基於一個共同歷史記憶,以歷史文化保存為核心概念,從客庄聚落保存工作出發,透過客家文化園區的設置,提供客家文化活動及傳承的場所,培育區域性客家文化草根性的自發保存風氣,並融合在地生活方式,保存延續客庄常民生活態樣與文化。
■促進客庄產業提升與發展:
藉由客家文化園區之設置,創造經營地方客家文化產業的基地,提供客庄產業轉型與再造的契機,促進客庄地區觀光的發展,吸引客庄人才回流,提升強化傳統客庄聚落的競爭力。
■促進客家文化與世界接軌:
藉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生態博物館組織的網絡系統,有系統地促成區域文化再造,不僅戮力保存與發掘台灣在地客家文化資產、自然、人文歷史及風土特色,思維格局漸次擴大至海外的客家、世界的客家,除建構「客家文明」為意旨的全球客家研究中心為目標,亦提升作為多元文化交流與對話的窗口,提供成為國人及國際間接觸與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平台。
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 客家之美—運動篇
僻居台灣高雄、屏東的「六堆」地區,是一塊地圖上沒有標示的桃花源,依行政區劃分則涵蓋現今內埔(後堆)、竹田(中堆)、長治與麟洛(前堆)、萬巒(先鋒堆)、新埤與佳冬鄉(左堆)、六龜、杉林、美濃、高樹、甲仙(右堆)共十二鄉鎮。數百年來「六堆」傳承著客家深厚樸實的歷史文化及移民精神,洋溢濃郁的客家人文、風土、鄉情……在2007年「六堆嘉年華」活動期間,由棒球教練徐生明與軟網國手李佳鴻引領,透過運動發展,讓我們一同領略六堆的客家意志。
「硬頸」出強棒 堅持祖訓揚眉國際
徐生明教練以客家精神領導球隊
早在17世紀,客家先民就已經到現在的屏東縣萬丹鄉開墾;300多年來,在高屏地區,形成了內聚力強大的「六堆」聚落。來自高雄縣美濃鎮、棒壇的重量級教練徐生明,也是這傳承歷史的「六堆人」之一。
談到自己的客家身份,徐生明難掩驕傲的說:「我們總是以『硬頸』精神為榮,不僅遵守勤儉持家的祖訓,更強調刻苦耐勞的美德,堅持到底、絕不服輸,只為替客家人爭一口氣。」
熟悉台灣棒球史的人都知道,屏東平原上,有一支如雷貫耳的勁旅「美和中學」。這支球隊培育了台灣老、中、青三代重要球員,包括李居明、趙士強、呂明賜、彭政閔、張泰山等,而徐生明也曾是美和的當家投手。
憑藉著天生硬骨氣,以及強烈的自尊心,他的信念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只有第一!」從1971年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1974年第14屆世界青少棒賽、到1983年亞洲棒球錦標賽……台灣棒球在國際揚眉吐氣,艱苦的磨練與意志的競爭,讓徐生明掌握了成功的機會。
過去,徐生明曾被冠上「火爆教頭」的外號,他自述,這是源自客家人對「原則」的堅持。若是發生了「不尊重遊戲規則」或「體制不健全」的事態,他一概不退讓,因為這是客家基本的處事態度。
徐生明強調,六堆文化中「人不欺我,我不侮人」、團結禦外的傳統精神,和刻苦堅忍的硬頸毅力,不但是美和的校風,也是六堆代代身教、言教的基本價值。
今年10月,徐生明參加了行政院客委會舉辦、高屏首次的大規模「六堆路跑」活動。在初昇的旭日下,新一代美和球員,跟著這位老教練奔出起跑線。徐生明一邊叨唸他們:「明年應該跑更長的距離!」一邊眼中卻是滿滿的督促與笑意。因為這些叮嚀,不僅有著父老對子弟的期許,也放射著台灣棒運的傳承與光輝。(文/李上儀)
徐生明,台灣高雄縣美濃客家人,出身美濃國小少棒隊、美和中學青少棒隊,為雅典奧運台灣隊總教練、職棒味全龍與中信鯨總教練,2007年出任台灣棒協亞奧運棒球選訓召集人。
去亞運拚金牌 回六堆運動會聚老友
李佳鴻南征北討 不忘客家本色
今年的10月27∼28日,高屏地區的「六堆運動會」,亞運軟網冠軍李佳鴻將代表麟洛鄉網球隊出賽。這個台灣客家社會,最具團結與歷史意義的運動會,2007年已經堂堂邁入第43屆,今年在屏東縣新埤鄉舉行。每一年,李佳鴻都會準時報到,今年他也同樣滿心期待。
雖然被稱為「屏東之光」、「客家人的驕傲」,但是李佳鴻在這裡,仍只是一個充滿孺慕之心的家鄉子弟。當別人對他說:「你一出場,別人都沒得比了」,他不好意思的展開憨厚笑容:「其實,這個運動會對我而言,是以球會友、和前輩敘球的歡樂時光。」
雖然在球場上大膽犀利、反應迅捷;平日李佳鴻卻是開朗溫厚,有如鄰家的大哥哥。他說每次穿上球衣,就是「拚下去」,常忘了自己是誰,就是努力要贏球,為隊伍爭光、為國爭光。
今年初,他和奧運金牌選手朱木炎、以及同是網球選手的詹詠然,一起代言行政院客委會的「客語認證」廣告。他觀察客家人在運動場上的表現,可說是十分「吃苦耐勞」,例如朱木炎、詹詠然、甚至棒運前輩徐生明,都有客家人咬緊牙關、不願服輸、努力拚命的特質,演繹了傳統的硬頸精神。
他從小就南征北討、戰績無數,其中亞運前的集訓,是特別難忘的一次經驗。當時訓練量讓人累得忍不住要放棄,但是斐濟籍的體能教練山姆常常警惕他們:「不要到了比賽場上認輸才後悔!」這句話對他影響很大,讓他不敢或忘平日的練習。
雖然比賽有緊張壓力的一面,但是參加「六堆運動會」,對李佳鴻來說,則是全然不同的體驗。身為一個離鄉的遊子,也唯有在運動會上,能夠重逢舊友知交,與大家歡樂相聚。一年一度,在這裡,共同見證這個源自保鄉衛民歷史、客家義勇精神的體育盛會。(文/楊意)
李佳鴻,台灣屏東縣麟洛鄉客家人,2006年杜哈亞運與楊勝發組合拿下男子雙打金牌。台灣體育學院研究所就學中。
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 客家之美—音樂篇
僻居台灣高雄、屏東的「六堆」地區,是一塊地圖上沒有標示的桃花源,依行政區劃分則涵蓋現今內埔(後堆)、竹田(中堆)、長治與麟洛(前堆)、萬巒(先鋒堆)、新埤與佳冬鄉(左堆)、六龜、杉林、美濃、高樹、甲仙(右堆)共十二鄉鎮。數百年來「六堆」傳承著客家深厚樸實的歷史文化及移民精神,洋溢濃郁的客家人文、風土、鄉情……在 2007年「六堆嘉年華」活動期間,由曾經共組「交工樂隊」的鍾永豐與林生祥引領,透過音樂與歌詞,讓我們一同領略六堆客家的人文之美。
山歌也可以跟藍調一樣有時代性
鍾永豐從世界的眼光看客家族群的傳統
甫以《種樹》專輯獲第十八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也是現任嘉義縣文化局局長的詩人鍾永豐,出身於美濃大崎下菸農家庭。美濃反水庫運動時期,與林生祥共組「交工樂隊」,把老家多年沒有飄出烤菸味的菸樓整理成錄音間,用他熟悉的客語寫下底層人民的生命史與社會史。
「客家山歌的精神不該被簡化為『反映勞動生活』。」對鍾永豐而言,客家山歌豐富的內涵,是屬於客家人的文學形式,在生活上,山歌是他們理解人際、自然、勞動、情愛關係的表達哲學;在文體上,客家山歌則承續了漢文學傳統裡「留白」與「寫意」的精髓 。
客家山歌裡豐富的「隱喻 」 ,充滿了含蓄的情感韻味,從物質到人、從生物到人,深刻地描繪人的關係 。 「這種『隱喻』和『留白』的特質,讓客家山歌在新時代裡,仍具備了自己的獨立性格和無限延展的可能。」鍾永豐自我剖析道:「在這樣的音樂環境裡成長,我的創作深受山歌的影響,也從山歌裡讀取創作的方法 。」
很多人將山歌單純視為客家民謠,鍾永豐則提出了另一個寬闊的視野,他認為,解讀客家山歌的價值不應僅從客家族群的角度,更可從世界的眼光來看,「傳統客家山歌的曲牌,例如老山歌、山歌子、平板等,可以說是客家人的藍調 。」
「山歌和藍調同時具備了邊陲性、從邊陲向核心呼喊的角色關係、運用大量隱喻手法、存在人與集體的辯證關係。」鍾永豐試著將客家山歌與黑人藍調的特質相互對照,他反問「這樣的特質讓藍調在現代化過程中,成為搖滾樂興起的重要元素,那麼山歌為什麼不能在當代社會裡,佔有一席之地?不能有其他性格與表徵出現? 」
很小就沈浸在西方搖滾、世界音樂,聽遍各種形式的音樂鑽研,鍾永豐忽然發現伴隨自己成長、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山歌,同樣擁有深沉、震撼的力量 。 「當創作者開闊了視野、熟悉了語言的掌握及運用,語言就絕不會是音樂世界的溝通障礙 。 」他深信,客家山歌也可以和世界上最棒的民謠傳統一樣,透過不一樣的創作情境連結,繼續保留與當代社會對話的能力。 (文/李上儀)
鍾永豐,高雄縣美濃鎮人,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社會學碩士。客家詩人、前交工樂隊筆手,現任嘉義縣文化局長。創作《臨暗》、 《種樹》專輯分別 獲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 圖片提供/大大樹音樂圖像 )
六堆文化是客家音樂的靈感原鄉
林生祥積極開創客家音樂心願景
在美濃出生長大,從小就穿梭在東門樓、月光山下,任「交工樂隊」主唱、獲獎無數的音樂創作人林生祥,談起山,便特別的敏感、依戀,「在美濃,山是很容易辨識的地理座標,住在山邊,你會聞到屬於山的味道與自然感染力。」而對客家人來說,山歌則是反映勞動生活、傳達情感的最佳方式,並且自成一種特殊的美學。在作家鍾理和著名的小說《笠山農場》,處處可聞客家青年男女勞動時,一來一往的自由吟唱、互搏山歌之情景。
音樂是氣候、人文、生活的綜合體,也是族群文化的參考座標,六堆文化的地紋、氣候和人群,所自然形成的氣氛,是林生祥重要的音樂創作靈感來源,更深刻影響他的音樂生命。林生祥在舞台上演唱時,開場時往往爆發力十足地用客語吶喊:「來!我們就來唱山歌!」呼喚舞台下的集體共鳴。
「國中時,對於唱山歌這件事情,其實只是懵懂的印象。」林生祥靦腆地說,「因為身邊的鄰居們都習慣唱著山歌,加上媒體提到客家文化也只有山歌,所以,山歌成了描述客家人的刻板用語。」生長在客家聚落,林生祥習慣以客家音樂與人深談,他認為身為客家人,是一種特別、榮耀,也開始認真去體會生命中的客家文化內涵。
高中時開始玩音樂的林生祥,徜徉在美濃的山間水裡,彈吉他、唱民歌,單純就是愛唱歌,直到聽了林強的「向前走」和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啟發對音樂的想像,也讓他萌生為客家音樂貢獻心力、發揚傳承的念頭。「小學時,聽過吳盛智的客家新曲創作《無緣》專輯,知道有人在這方面努力。」林生祥說,當詩人鍾永豐北上邀請他回美濃共組交工樂隊,為美濃反水庫運動發聲時,他們決定以客家傳統樂器與語言,融合現代搖滾音樂,創作為農民、為反映勞動生活的新客家山歌,成為近年來少數成功將傳統創新、為民運代言的非主流音樂代表。
在林生祥的音樂作品裡,大量運用傳統樂器來開創客家音樂心願景,無論是交工時期的嗩吶、鑼、胡琴等,或是《臨暗》專輯中,加入的月琴、三弦、琵琶,都成功地賦予老樂器全新的生命。不僅如此,最新獲獎的專輯《種樹》,混用客家八音、客家山歌、恆春民謠、歌仔戲的元素,「台灣很小,距離很近,可以讓不同的音樂元素得以混用。」
今年,高屏客家的「六堆運動會」、已經邁入第 43 屆,「 2007 六堆嘉年華」也同時展開。身為六堆人,林生祥不但擁抱客家文化,更強調「客家傳統的聲音本就該被保存,而客家文化的良善,更讓音樂可以被感動、跨越族群、深入心靈底處。」在這個音樂靈感的原鄉,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以及更廣闊的發聲。
(文/李上儀)
生祥,高雄縣美濃鎮人。就讀淡江大學時開始音樂創作。 1999 年返回美濃錄製「反美濃水庫專輯」,並成立「交工樂隊」。曾多次獲金曲獎肯定, 2007 年因抗議獎項分類拒絕領獎。( 圖片提供/大大樹音樂圖像 )
活動資訊:「 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自即日起至12月29日盛大展開,請洽「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電話08-7230100,或上網 www.hakka.gov.tw 查詢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