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運動會風光登場 客家團結是入聯精神

李永得主委參加六堆運動會。      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屏東縣縣長曹啟鴻、新埤鄉鄉長何耀榮共同以射箭特效點燃象徵運動會聖火啟動儀式後,為期二天的第43屆六堆運動會,10月27日上午在屏東新埤國中操場熱鬧登場。陳水扁總統受邀蒞臨致詞時表示,客家人遍布世界四大洲、五大洋,只有在台灣是做主人,不是做客人,並期望全國秉持六堆運動會客家的團結硬頸精神,一棒接一棒,早日實現加入聯合國的願望。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會中致詞時指出,基於維護傳承六堆300年歷史所擁有共同的認同與客家精神,行政院客委會從去(95)年開始擴大推動辦理六堆運動會,希望結合產業、文化與運動,讓六堆嘉年華系列活動成為高屏六堆地區的年度盛事。李主委也特別感謝陳總統對客家持續的支持,包含客委會的成立、客家電視台的開播及預算的成長,讓客家語言及文化免於消失的命運。本期主題

 

新聞快報
•  客家博覽會裝置藝術競賽簡章新聞快報
•  第3屆全國客語生活學校成果觀摩賽熱鬧登場, 4千餘位學生參與競賽 精采可期新聞快報

專題報導
.  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 客家之美—建築篇地方活動
.  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 客家之美—運動篇地方活動
.  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 客家之美—音樂篇地方活動

六堆運動會風光登場 客家團結是入聯精神

        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屏東縣縣長曹啟鴻、新埤鄉鄉長何耀榮共同以射箭特效點燃象徵運動會聖火啟動儀式後,為期二天的第43屆六堆運動會,10月27日上午在屏東新埤國中操場熱鬧登場。陳水扁總統受邀蒞臨致詞時表示,客家人遍布世界四大洲、五大洋,只有在台灣是做主人,不是做客人,並期望全國秉持六堆運動會客家的團結硬頸精神,一棒接一棒,早日實現加入聯合國的願望。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會中致詞時指出,基於維護傳承六堆300年歷史所擁有共同的認同與客家精神,行政院客委會從去(95)年開始擴大推動辦理六堆運動會,希望結合產業、文化與運動,讓六堆嘉年華系列活動成為高屏六堆地區的年度盛事。李主委也特別感謝陳總統對客家持續的支持,包含客委會的成立、客家電視台的開播及預算的成長,讓客家語言及文化免於消失的命運。

        主辦單位客委會在介紹這項系列活動時表示,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活動繼上星期的客家路跑、花車遶境、聖火傳遞及令人目不給的六堆12鄉鎮文化產業活動打頭陣後,重頭戲-六堆運動會也在27日起熱鬧展開。歷史悠久的六堆運動會今年堂堂邁入第43屆,輪到屏東縣新埤鄉公所主辦,賽事在屏東縣新埤國中、新埤國小及昌隆國小盛大展開,由六堆鄉鎮報名競逐各項田徑賽、桌球、排球、網球、槌球及拔河,以及客家傳統民俗競技項目;此外今年更別出心裁增加「溜冰」競賽,讓溜冰好手有一展長才的機會。

        客委會也強調,六堆客家鄉鎮每年都是用辦喜事的心情,來迎接這場年度盛事,運用當地特色產業及文化,不斷推陳出新,希望大家可以共下來做客!

        除了六堆運動會體肓競賽外,行政院客委會也配合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還試營運,在12月30日之前安排一系列活動,包括「客家懷舊與創新演唱會」、「六堆交響樂音樂會」,及「閱讀六堆」、「打開六堆記憶蒸寶」、「祖堂密碼」、「從空中閱讀六堆」等特展,有興趣的民眾可至行政院客委會網站(www.hakka.gov.tw)查詢相關資料。

 


客家博覽會裝置藝術競賽簡章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將於高雄85大樓5樓•建台百貨展覽館舉辦「2007台灣客家博覽會」,活動時間自96年12月21日至97年1月19日。

        此活動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之年度策劃大型活動,活動內容將涵蓋各項主題展示:客家歷史人文、遊客影城、客家書院、客家攝影棚、攝影展及客家相關商品及美食展售…等內容,及許多互動遊戲,如客家傳統工藝體驗、客家美食品嚐、舞台表演等精采活動。

        由於「2006台灣客家博覽會」舉辦成果甚佳,各產業及活動皆獲得不錯的口碑,參加人數高達17萬人次,預計今年將掀開另一波風潮。而為了突顯客家文化與產業之多元性,計畫舉辦客家博覽會裝置藝術競賽,藉此表現客家多元豐富風貌,以生動有趣且具藝術性的手法,達到宣傳台灣客家產業及文化之目的。在此竭誠歡迎各方好手,踴躍報名、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ㄧ、主辦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二、活動時間: 96年12月21日(星期五)~97年1月19日(星期六);上午11:00至晚間8:00(共30天)。

三、活動地點:高雄 85大樓5樓•建台百貨展覽館。高雄市自強三路1號5樓

四、執行單位:向日葵整合行銷傳播有限公司。

五、比賽邀請對象:任何對客家文化有興趣、具備製作施工能力及美感、創造力,並能獨立完成中型裝置藝術作品之學校機關團體、學生、藝術創作者或全國民眾皆可報名參加。

六、參賽組數限制:

  1. 各隊人數限制1~5人,每隊限報名一件作品。(參賽權責及聯絡以代表人為依據)
  2. 至多20組,超過20組則由主辦單位聘請之專家學者評審委員會,於96年11月29日前,依報名表所述之創作理念及客家意涵相關性,遴選20組參賽。
  3. 審核通過之參賽名單,於96年12月06日前,以網路公告、E-mail及電話方式通知。

七、主題精神:參展作品內容需符合「呈現客家風華」之主題精神,包括客家歷史、客家人物、客家習俗、客家產業文化…等均可作為作品創作之主題,建議運用客家相關之視覺元素構成。(若內容與本主題無關或具極端議題性,經本活動評審審核為內容不符者,主辦單位將視為資格不符,並撤銷參賽資格。)

八、素材形式:

  1. 相關裝置使用材質及形式原則上不限,但請把握安全原則(如:不可使用易爆裂物及作品於展覽期間之耐久度),若因材料或作品施工問題造成現場參觀民眾受傷,將由參賽作者自行負責。
  2. 影像音響設備等器材請自行準備,若需電力請事先向主辦單位申請。
  3. 使用音響設備等聲音器材,其音量分貝不可大於70分貝。

九、材料費補助辦法:通過書面審核之20組隊伍,將由主辦單位發給每隊新台幣5000元整,做為材料費補助。補助款項將於活動撤場當天(97年01月20日),撤場完畢後發給各隊代表。

十、活動期程:

  • 96年11月01日-96年11月29日 報名階段。
  • 96年12月01日-96年12月06日 書面審核資格、遴選20組參賽隊伍。
  • 96年12月06日-96年12月09日 網路公告及通知正式獲選參賽隊五。
  • 96年12月14日-96年12月16日 (上午11:00~晚間8:00)分配位置及現場實際創作作品。
  • 96年12月17日 進行評選、公佈得獎名單。
  • 96年12月18日-96年12月20日 公佈前三名作品。
  • 96年12月21日-97年01月19日 (上午11:00~晚間8:00) 作品配合活動展出。
  • 97年01月 20日 (上午11:00~晚間8:00) 撤場及領取相關費用。

(※期程時間若有異動,依主辦單位公告為主)

十一、評審方式:

由承辦單位邀請客籍藝術家、廣告設計業者、藝術學者專家等組成評審團進行評審。
於96年12月17日至現場進行評分,召開評選會議後,於96年12月20日前公佈得獎作品名單,擬於96年12月21日開幕式進行頒獎。

十二、評選標準:

評審項目:

  1. 客家主題呈現 --- 40%
  2. 整體造型外觀 --- 30%
  3. 新穎創意表達 --- 20% 4.其他設計考量 --- 10%

十三、作品規格:

  1. 位置:高雄85大樓,現場將由主辦單位劃分裝置藝術範圍。
  2. 主辦單位不限定作品大小及形式,惟各組原則需於(長)240cm x (深) 120cm x (高)50cm之高台上進行裝置藝術設計(室內總高度為262cm),如有特殊需求請於報名表提出(可於戶外展出)。請考量作品呈現,高度部份需扣除高台高度50cm,請勿破壞現場既有硬體。
  3. 獲獎之佳作作品將設置於85大樓進行展示,實際規格將依照85大樓做調整。

十四、施工注意事項

  1. 參賽者可自行攜帶各器材及佈置所需物品進入會場佈置。
  2. 現場有直達5樓之貨梯可使用。
  3. 現場壁面、天花板、地板均不可黏貼或鑽孔,若有特殊需求請事先向承辦單位申請,經大會審核後,方得執行。
  4. 施作時間自96年12月14日至96年12月16日,上午11:00至晚間8:00止。
  5. 施工人員需配合現場人員出入管制,並配戴主辦單位所發給之識別證。
  6. 統一於96年12月16日晚間8:00整結束所有施工動作及場地復原,若參賽隊伍希望進行修補或更改之動作,將於全體評審完畢後才可修正。

十五、獎項及獎金:

以設計者完成之成品進行評審,總積分由專業評審評選而出,選出前三名及佳作。

得獎者發給獎金與獎牌,各獎項及獎勵如下:

  • (1)冠軍:一名,獎金100,000元及【裝置藝術競賽】獎牌一面。
  • (2)亞軍:一名,獎金 20,000元及獎牌一面。
  • (3)季軍:一名,獎金 10,000元及獎牌一面。
  • (4)佳作:四名,獎金 5,000元及獎牌一面。

十六、報名方式:

本案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經公開招標,委託『向日葵整合行銷傳播有限公司』辦理活動相關事宜,故詳情請洽:『向日葵整合行銷傳播有限公司』。
報名一律採E-mail及傳真報名,依公告之截止日期為準,逾期不予受理。
請依規定將報名表及作品說明表於期限內寄至活動小組,聯絡方式如下:
活動專線:(02)2388-8881分機19葉家豪先生 傳真:(02)2388-8884
E-mail:vincent@act666.com 通訊地址:108台北市中華路1段170號4樓之ㄧ

十七、注意事項:

  1. 主辦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對參賽作品均有攝影及展覽等出版權,主辦單位得運用參賽作品之照片、幻燈片及說明文字等相關資料,作為展覽、宣傳及出版等用途各參加者應積極配合相關之宣傳及推廣活動。
  2. 主辦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擁有得獎作品之所有權,得獎作品需提供其展覽,常設等使用,將依照主辦單位實際考量做其使用;未獲選之作品將一併於97年01月20日進行撤場。
  3. 報名作品每人(每隊)只允許選擇一件作品參賽。其作品應詳填參加作品說明表及報名簡章各一份,提出之參賽作品不得同時參加其他類似之競賽活動。
  4. 參加競賽作品,於競賽過程、頒獎後,如有發現不符合本辦法之規定、或涉及仿冒、抄襲等情事者,主辦單位得隨時暫停或是取消參加競賽之權利,並召開評審團審議處理,必要時得取消其獲獎資格,並追回已頒發之獎項並公告之,如造成第三者之權益損失,創作者須負完全法律責任,不得異議。
  5. 參賽者應尊重評審團之決議,除非能具體證明其他作品違反本辦法相關規定,不得有其他異議。
  6. 得獎作品獎項價值超過13,333元(含)以上者,依法須繳納15%之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所得稅。
  7. 本次競賽之各獎項,評審團可視作品狀況,決議以從缺辦理或將從缺獎項名額併入其他獎項辦理。
  8. 獲獎作品必須公開展示於本展覽之公開展示活動,獲獎者須出席作品公開展示活動及頒獎典禮。若參賽者因故不克前往,應派請代理人出席。無故缺席者,視同放棄獲獎資格。
  9. 撤場日期為97年01月20日上午 11:00至晚間8:00。
  10. 競賽於活動撤場後(97年01月20日),請各單位備妥身分證明文件,填寫勞務報酬單後領取相關費用。
  11. 團體報名代表者與成員間的權利義務關係:以團隊名義報名的參賽者,必須於正式報名表上,指定授權代表人一人,註明團體 代表人的詳細資料,並且有權代表該團體負責比賽聯繫、入圍及得獎權利義務之一切相關事宜。團體報名的所有成員和代表者,請自行分配團體內部的各項權責歸屬,若有任何爭執疑問之處(如獎金領取方式與分配),主辦及委辦單位不涉入爭議並保持中立。
  12. 作品本身於撤場前若發生故障等問題,作者需配合完成作品之修復工作。
  13. 參賽作品若經人檢舉或告發,涉及著作權、專利權等智慧財產權之侵害,須由參賽者自行負責法律責任。
  14. 參賽作品需為本人創作,若經人檢舉或告發為他人代勞且有具體事實者,取消其參賽資格,若獲獎,得追回獎金及獎品。
  15. 參賽作品於參賽期間,須確保其參賽作品之著作權或專利權等智慧財產權為參賽者所有,不得將其權利轉讓予他人或為其他單位所有,若發生此情形將取消參賽資格。
  16. 參賽作品不得為已公開發表之作品、市面上所發行之產品或其他供商業用途之創作,經人檢舉或告發,取消其參賽資格,若獲獎主辦單位有權追回獎金及獎品。
  17. 參賽者同意非專屬內授權主辦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擁有所有的著作使用權限,並得再授權予第三人,無需支付其他酬勞及版稅。參賽者須配合提供得獎作品之詳細資料,作為公開報導與展示之用。
  18. 為尊重創作者之著作權,若參賽者在作品中使用非原創之音樂、影像等…他人創作時,於參賽同意書下方註明使用之音樂、影像(詞、曲)作者、編曲者、演唱人、歌名及唱片發行公司等等原創者出處。
  19. 本辦法如有未盡之事項,得隨時修訂並公告之。

相關附件: 附件

第3屆全國客語生活學校成果觀摩賽熱鬧登場, 4千餘位學生參與競賽 精采可期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與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高雄市政府、花蓮縣政府、苗栗縣政府共同主辦「第3屆全國客語生活學校成果觀摩賽」北、中、南、東4區初賽及全國總決賽。比賽內容分客語歌唱表演、客語口說藝術及客語戲劇等3類。

        第3場南區初賽,於96年11月3日假高雄市莊敬國小舉行,計有高雄市莊敬國小等73校119隊1,240人參賽,客語歌唱表演類58隊797人、客語口說藝術類37隊120人、客語戲劇類24隊323人。

        本年度報名情形非常踴躍,共275校398隊4,106人參賽,較95年度約成長3成,可見本活動獲得各界之重視與支持。經過北、中、南、東4區初賽,約4千餘位學生激烈競爭後,產生特優隊伍約82隊左右,將晉級全國總決賽,訂於11月24日假苗栗縣苗栗高中舉辦,屆時精采可期(各區比賽時間如附表)。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為使客語從邊陲回歸主流地位,提升師生對客語之認同及使用客語之意願與能力,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已邁入第4年,在校長、老師及學生們殷勤的灌溉下,客語教育業已往下扎根,92年度有63所學校,93年度有124所、94年度有295所、95年度有309所,本(96)年度共有331所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參與,申請的校數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顯示客委會在學校推廣使用客語的各項政策,獲得相當的成效。

        各校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實施方式,除與語文課、藝術與人文、社團及綜合活動等正式課程相結合外,尚包括:訂定客語日(客家週或客家月),於每日晨間、打掃時間播放客家歌曲,製作客語學習護照闖關活動、藍染、客家童玩及客家美食、慶元宵揣令子搶答摸彩、系列藝文競賽活動(客語創意班呼、客家童謠吟唱、朗讀、演講、說故事、打嘴鼓、講笑話及話劇比賽)等,以營造豐富多元的客語環境,創造師生以客語互動的機會,建立學生聽、講客語的自信心,並以生活化、公共化、教學化及多元化等四大原則推動客語。

        2007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賡續辦理「第3屆全國客語生活學校成果觀摩賽」,透過客家話吟唱、講演或戲劇的方式,提供學生表演舞台,增進校際間觀摩學習,以保存及傳承客家文化的豐富內涵,奠定客語向下扎根之基礎,以有效推動學生使用客語意願與提升客語能力之機制。誠摯邀請大家,共下來分享小朋友們的純真、活潑及熱情!

附表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第 3屆全國客語生活學校成果觀摩賽

項目 區別

北區

中區

南區

東區

總決賽

主辦單位

桃園縣政府

新竹縣政府

高雄市政府

花蓮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

承辦單位

桃園縣

龍潭國小

新竹縣

芎林國小

高雄市

莊敬國小、

花蓮縣

壽豐國小

苗栗縣

建功國小、

比賽地點

國立龍潭農工、

雙龍國小、

龍潭國小

中國科技大學【新竹校區】

莊敬國小、

壽豐國小

苗栗高中

參加對象

台北市 、 台北縣 、 桃園縣 之客語生活學校

新竹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台中縣 、 台中市 、 南投縣 、 彰化縣 之客語生活學校

雲林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高雄市 、 高雄縣 、 屏東縣 之客語生活學校

宜蘭縣 、 花蓮縣 、 台東縣 之客語生活學校

各區各類組之特優隊伍代表參加總決賽

比賽時間

96年10月13日

(星期六)

96年11月10日

(星期六)

96年11月3日

(星期六)

96年10月13日

(星期六)

96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各區參賽校數及數

103校

139隊

1442人

85校

114隊

1,134人

73校

119隊

1,240人

14校

26隊

290人

預估約有 82隊


第 3屆 全 國 客 語 生 活 學 校 成 果 觀 摩 賽 南 區 初賽

時間: 96年11月3日(星期六)

地點:高雄市三民區莊敬國小(高雄市三民區大昌一路 200號)

活動程序表:

日期

時間

活動內容

地點

96.11.03

09:00~09:24

開幕

學生活動中心( 1F)

96.11.03

09:24~12:24

12:36~比賽結束

客語戲劇比賽

學生活動中心( 1F)

96.11.03

08:00~12:00

13:00~比賽結束

客語口說藝術比賽

客家文化陳列管( B棟2樓)

96.11.03

08:30~12:00

13:00~比賽結束

客語歌唱表演

國小中、低年級及幼稚園組

行政大樓音樂管( 1F)

96.10.03

09:00~12:00

13:00~比賽結束

客語歌唱表演

國中及國小高年級組

視聽教室( A棟4樓)

主辦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教育部、內政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承辦單位:高雄市莊敬國小

參加學校:

高雄市:莊敬國小、瑞祥國小、前金國小、光華國小、佛公國小、樂群國小、明義國小、華山國小、獅湖國小、光武國小、新莊國小、加昌國小、桂林國小、鳳陽國小、港和國小、新民國小、鹽埕國小、楠梓國小、前金國中、三民國中、小港國中、福山國中、亞特蘭幼稚園

高雄縣:忠孝國小、新庄國小、美濃國小、中壇國小、龍山國小、福安國小、龍肚國小、吉洋國小、美濃國中、東門國小、廣興國小、灣內國小、吉東國小

屏東縣:西勢國小、竹田國小、東寧國小、富田國小、豐田國小、內埔國小、僑智國小、育英國小、東勢國小、新埤國小、大成國小、昌隆國小、佳冬國小、萬巒國小、五溝國小、德協國小、長興國小、麟洛國小、廣興國小、高樹國小、竹田鄉立托兒所托兒所、萬巒鄉立托兒所托兒所、鳳林托兒所、小幼苗托兒所、鎮嶽托兒所、佳佳托兒所、小博士托兒所、晴慧幼稚園、學正幼稚園、諾貝爾幼稚園

嘉義縣:和興國小、大有國小、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小學

雲林縣:來惠國小、三和國小、東興國小

 

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 客家之美—建築篇

        甫於今年10月20日起試營運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位於六堆中心位置(屏東縣內埔鄉),是一個以「生態博物館」概念打造的客家園區,兼具文化保存、研究教育、休閒旅遊等功能,如同進入六堆桃花源的大門。數百年來「六堆」傳承著客家深厚樸實的歷史文化及移民精神,洋溢濃郁的客家人文、風土、鄉情……在2007年「六堆嘉年華」活動期間,由建築師謝英俊與林洲民引路,讓我們一同領略六堆的聚落建築之美。

六堆「圓」景 為大地與生活打傘

謝英俊建構循環、合諧的文化園區

        如果說「圓」的意象是客家傳統建築的內涵之一,那麼由謝英俊建築師所設計的六堆文化園區,就是結合客家傳統文化以及社區營造的概念,充分將「圓」表現在形式上、意涵上的建築體,他以「為大地與生活打傘」的概念,跳脫了客家傳統建築的外觀,轉而以豐富的內涵表現,結合看似現代但實則含蓄的手法,來打造六堆文化園區。

        在六堆文化園區內,看不到模仿或者複製的傳統的客家建築形式,不但在外觀上的表現如此,於建築所承載的意義與功能上,謝英俊也延續「傘」的意涵替文化園區的功能定位。園區除了以「無作為園區、讓資源回到社區」的概念作設計之外,也具有特殊的「櫥窗」功能,不去重複、複製既有的社區,不取代社區原本傳遞客家文化的位置,而是轉換成文化櫥窗的角色展現,讓初次到來的民眾能因此對客家文化有概略的了解。

        因此,整個客家傳統文化以及社區既有資源的內容,均是在「傘」的建築體以及意涵下面進行,一種生生不息、具有創造力的姿態,讓社區能夠實際參與到文化創意產業,推廣傳統客家文化,同時也是觀賞風景以及吸收客家文化資訊的據點。

        除了由圓形所發展出傘的概念之外,圓形所代表的循環、合諧的概念也表現在園區內,注重生態、節能等概念的設計。曾經有句俗諺叫做:「阿猴林大樹蔽天」,指的就是以前當地森林茂密,天氣雖熱但卻有大自然庇蔭的環境,現在園區則以「替大地打傘遮蔭」的概念,嘗試以現代的空間為媒介,除了能讓遊客感受到古早諺語中那股清涼,同時也期望生態園區內的植物能慢慢回復,成為遊客與社區居民的另一把傘。(文/莊偉慈)

謝英俊        謝英俊,淡江大學建築系學士。1998年美濃客家文物館競圖首獎。921重建委員會重建貢獻獎。2006年參加威尼斯建築藝術雙年展,以及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競圖首獎。

存續、發展、交流的重要平台

最「哈」的生態博物館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開發係採行生態博物館的規劃概念;將園區建置作為研究交流、藝文民俗、產業育成、文化保存及觀光導覽功能,亦在園區開發中以地方園區的建置模式,同步輔導協助高屏六堆地區各鄉鎮發展地方園區景觀(如美濃菸樓水圳、佳冬客家夥房聚落,內埔昌黎祠文化廣場、竹田舊站保存暨李秀雲攝影紀念館、萬巒五溝水客家聚落巷弄保存等客家文化據點)、保存、加值及行銷客庄風貌與文化產業,以保留及營造六堆客家聚落,並促使居民自發性投入計畫參與,厚植六堆地區遊憩觀光與產業競爭力。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擘劃未來的願景如下:

■奠定客家文化發展基礎:
        立基於一個共同歷史記憶,以歷史文化保存為核心概念,從客庄聚落保存工作出發,透過客家文化園區的設置,提供客家文化活動及傳承的場所,培育區域性客家文化草根性的自發保存風氣,並融合在地生活方式,保存延續客庄常民生活態樣與文化。

■促進客庄產業提升與發展:
        藉由客家文化園區之設置,創造經營地方客家文化產業的基地,提供客庄產業轉型與再造的契機,促進客庄地區觀光的發展,吸引客庄人才回流,提升強化傳統客庄聚落的競爭力。

■促進客家文化與世界接軌:
        藉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生態博物館組織的網絡系統,有系統地促成區域文化再造,不僅戮力保存與發掘台灣在地客家文化資產、自然、人文歷史及風土特色,思維格局漸次擴大至海外的客家、世界的客家,除建構「客家文明」為意旨的全球客家研究中心為目標,亦提升作為多元文化交流與對話的窗口,提供成為國人及國際間接觸與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平台。


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 客家之美—運動篇

        僻居台灣高雄、屏東的「六堆」地區,是一塊地圖上沒有標示的桃花源,依行政區劃分則涵蓋現今內埔(後堆)、竹田(中堆)、長治與麟洛(前堆)、萬巒(先鋒堆)、新埤與佳冬鄉(左堆)、六龜、杉林、美濃、高樹、甲仙(右堆)共十二鄉鎮。數百年來「六堆」傳承著客家深厚樸實的歷史文化及移民精神,洋溢濃郁的客家人文、風土、鄉情……在2007年「六堆嘉年華」活動期間,由棒球教練徐生明與軟網國手李佳鴻引領,透過運動發展,讓我們一同領略六堆的客家意志。

徐生明「硬頸」出強棒 堅持祖訓揚眉國際

徐生明教練以客家精神領導球隊

        早在17世紀,客家先民就已經到現在的屏東縣萬丹鄉開墾;300多年來,在高屏地區,形成了內聚力強大的「六堆」聚落。來自高雄縣美濃鎮、棒壇的重量級教練徐生明,也是這傳承歷史的「六堆人」之一。

        談到自己的客家身份,徐生明難掩驕傲的說:「我們總是以『硬頸』精神為榮,不僅遵守勤儉持家的祖訓,更強調刻苦耐勞的美德,堅持到底、絕不服輸,只為替客家人爭一口氣。」

        熟悉台灣棒球史的人都知道,屏東平原上,有一支如雷貫耳的勁旅「美和中學」。這支球隊培育了台灣老、中、青三代重要球員,包括李居明、趙士強、呂明賜、彭政閔、張泰山等,而徐生明也曾是美和的當家投手。

        憑藉著天生硬骨氣,以及強烈的自尊心,他的信念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只有第一!」從1971年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1974年第14屆世界青少棒賽、到1983年亞洲棒球錦標賽……台灣棒球在國際揚眉吐氣,艱苦的磨練與意志的競爭,讓徐生明掌握了成功的機會。

        過去,徐生明曾被冠上「火爆教頭」的外號,他自述,這是源自客家人對「原則」的堅持。若是發生了「不尊重遊戲規則」或「體制不健全」的事態,他一概不退讓,因為這是客家基本的處事態度。

        徐生明強調,六堆文化中「人不欺我,我不侮人」、團結禦外的傳統精神,和刻苦堅忍的硬頸毅力,不但是美和的校風,也是六堆代代身教、言教的基本價值。

        今年10月,徐生明參加了行政院客委會舉辦、高屏首次的大規模「六堆路跑」活動。在初昇的旭日下,新一代美和球員,跟著這位老教練奔出起跑線。徐生明一邊叨唸他們:「明年應該跑更長的距離!」一邊眼中卻是滿滿的督促與笑意。因為這些叮嚀,不僅有著父老對子弟的期許,也放射著台灣棒運的傳承與光輝。(文/李上儀)

        徐生明,台灣高雄縣美濃客家人,出身美濃國小少棒隊、美和中學青少棒隊,為雅典奧運台灣隊總教練、職棒味全龍與中信鯨總教練,2007年出任台灣棒協亞奧運棒球選訓召集人。

去亞運拚金牌 回六堆運動會聚老友

李佳鴻南征北討 不忘客家本色

        今年的10月27∼28日,高屏地區的「六堆運動會」,亞運軟網冠軍李佳鴻將代表麟洛鄉網球隊出賽。這個台灣客家社會,最具團結與歷史意義的運動會,2007年已經堂堂邁入第43屆,今年在屏東縣新埤鄉舉行。每一年,李佳鴻都會準時報到,今年他也同樣滿心期待。

        雖然被稱為「屏東之光」、「客家人的驕傲」,但是李佳鴻在這裡,仍只是一個充滿孺慕之心的家鄉子弟。當別人對他說:「你一出場,別人都沒得比了」,他不好意思的展開憨厚笑容:「其實,這個運動會對我而言,是以球會友、和前輩敘球的歡樂時光。」

        雖然在球場上大膽犀利、反應迅捷;平日李佳鴻卻是開朗溫厚,有如鄰家的大哥哥。他說每次穿上球衣,就是「拚下去」,常忘了自己是誰,就是努力要贏球,為隊伍爭光、為國爭光。

        今年初,他和奧運金牌選手朱木炎、以及同是網球選手的詹詠然,一起代言行政院客委會的「客語認證」廣告。他觀察客家人在運動場上的表現,可說是十分「吃苦耐勞」,例如朱木炎、詹詠然、甚至棒運前輩徐生明,都有客家人咬緊牙關、不願服輸、努力拚命的特質,演繹了傳統的硬頸精神。

        他從小就南征北討、戰績無數,其中亞運前的集訓,是特別難忘的一次經驗。當時訓練量讓人累得忍不住要放棄,但是斐濟籍的體能教練山姆常常警惕他們:「不要到了比賽場上認輸才後悔!」這句話對他影響很大,讓他不敢或忘平日的練習。

        雖然比賽有緊張壓力的一面,但是參加「六堆運動會」,對李佳鴻來說,則是全然不同的體驗。身為一個離鄉的遊子,也唯有在運動會上,能夠重逢舊友知交,與大家歡樂相聚。一年一度,在這裡,共同見證這個源自保鄉衛民歷史、客家義勇精神的體育盛會。(文/楊意)

李佳鴻,台灣屏東縣麟洛鄉客家人,2006年杜哈亞運與楊勝發組合拿下男子雙打金牌。台灣體育學院研究所就學中。


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 客家之美—音樂篇

        僻居台灣高雄、屏東的「六堆」地區,是一塊地圖上沒有標示的桃花源,依行政區劃分則涵蓋現今內埔(後堆)、竹田(中堆)、長治與麟洛(前堆)、萬巒(先鋒堆)、新埤與佳冬鄉(左堆)、六龜、杉林、美濃、高樹、甲仙(右堆)共十二鄉鎮。數百年來「六堆」傳承著客家深厚樸實的歷史文化及移民精神,洋溢濃郁的客家人文、風土、鄉情……在 2007年「六堆嘉年華」活動期間,由曾經共組「交工樂隊」的鍾永豐與林生祥引領,透過音樂與歌詞,讓我們一同領略六堆客家的人文之美。

鍾永豐山歌也可以跟藍調一樣有時代性

鍾永豐從世界的眼光看客家族群的傳統

        甫以《種樹》專輯獲第十八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也是現任嘉義縣文化局局長的詩人鍾永豐,出身於美濃大崎下菸農家庭。美濃反水庫運動時期,與林生祥共組「交工樂隊」,把老家多年沒有飄出烤菸味的菸樓整理成錄音間,用他熟悉的客語寫下底層人民的生命史與社會史。

        「客家山歌的精神不該被簡化為『反映勞動生活』。」對鍾永豐而言,客家山歌豐富的內涵,是屬於客家人的文學形式,在生活上,山歌是他們理解人際、自然、勞動、情愛關係的表達哲學;在文體上,客家山歌則承續了漢文學傳統裡「留白」與「寫意」的精髓 。

        客家山歌裡豐富的「隱喻 」 ,充滿了含蓄的情感韻味,從物質到人、從生物到人,深刻地描繪人的關係 。 「這種『隱喻』和『留白』的特質,讓客家山歌在新時代裡,仍具備了自己的獨立性格和無限延展的可能。」鍾永豐自我剖析道:「在這樣的音樂環境裡成長,我的創作深受山歌的影響,也從山歌裡讀取創作的方法 。」

        很多人將山歌單純視為客家民謠,鍾永豐則提出了另一個寬闊的視野,他認為,解讀客家山歌的價值不應僅從客家族群的角度,更可從世界的眼光來看,「傳統客家山歌的曲牌,例如老山歌、山歌子、平板等,可以說是客家人的藍調 。」

        「山歌和藍調同時具備了邊陲性、從邊陲向核心呼喊的角色關係、運用大量隱喻手法、存在人與集體的辯證關係。」鍾永豐試著將客家山歌與黑人藍調的特質相互對照,他反問「這樣的特質讓藍調在現代化過程中,成為搖滾樂興起的重要元素,那麼山歌為什麼不能在當代社會裡,佔有一席之地?不能有其他性格與表徵出現? 」

        很小就沈浸在西方搖滾、世界音樂,聽遍各種形式的音樂鑽研,鍾永豐忽然發現伴隨自己成長、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山歌,同樣擁有深沉、震撼的力量 。 「當創作者開闊了視野、熟悉了語言的掌握及運用,語言就絕不會是音樂世界的溝通障礙 。 」他深信,客家山歌也可以和世界上最棒的民謠傳統一樣,透過不一樣的創作情境連結,繼續保留與當代社會對話的能力。 (文/李上儀)

        鍾永豐,高雄縣美濃鎮人,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社會學碩士。客家詩人、前交工樂隊筆手,現任嘉義縣文化局長。創作《臨暗》、 《種樹》專輯分別 獲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 圖片提供/大大樹音樂圖像 )

林生祥六堆文化是客家音樂的靈感原鄉

林生祥積極開創客家音樂心願景

        在美濃出生長大,從小就穿梭在東門樓、月光山下,任「交工樂隊」主唱、獲獎無數的音樂創作人林生祥,談起山,便特別的敏感、依戀,「在美濃,山是很容易辨識的地理座標,住在山邊,你會聞到屬於山的味道與自然感染力。」而對客家人來說,山歌則是反映勞動生活、傳達情感的最佳方式,並且自成一種特殊的美學。在作家鍾理和著名的小說《笠山農場》,處處可聞客家青年男女勞動時,一來一往的自由吟唱、互搏山歌之情景。

        音樂是氣候、人文、生活的綜合體,也是族群文化的參考座標,六堆文化的地紋、氣候和人群,所自然形成的氣氛,是林生祥重要的音樂創作靈感來源,更深刻影響他的音樂生命。林生祥在舞台上演唱時,開場時往往爆發力十足地用客語吶喊:「來!我們就來唱山歌!」呼喚舞台下的集體共鳴。

        「國中時,對於唱山歌這件事情,其實只是懵懂的印象。」林生祥靦腆地說,「因為身邊的鄰居們都習慣唱著山歌,加上媒體提到客家文化也只有山歌,所以,山歌成了描述客家人的刻板用語。」生長在客家聚落,林生祥習慣以客家音樂與人深談,他認為身為客家人,是一種特別、榮耀,也開始認真去體會生命中的客家文化內涵。

        高中時開始玩音樂的林生祥,徜徉在美濃的山間水裡,彈吉他、唱民歌,單純就是愛唱歌,直到聽了林強的「向前走」和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啟發對音樂的想像,也讓他萌生為客家音樂貢獻心力、發揚傳承的念頭。「小學時,聽過吳盛智的客家新曲創作《無緣》專輯,知道有人在這方面努力。」林生祥說,當詩人鍾永豐北上邀請他回美濃共組交工樂隊,為美濃反水庫運動發聲時,他們決定以客家傳統樂器與語言,融合現代搖滾音樂,創作為農民、為反映勞動生活的新客家山歌,成為近年來少數成功將傳統創新、為民運代言的非主流音樂代表。

        在林生祥的音樂作品裡,大量運用傳統樂器來開創客家音樂心願景,無論是交工時期的嗩吶、鑼、胡琴等,或是《臨暗》專輯中,加入的月琴、三弦、琵琶,都成功地賦予老樂器全新的生命。不僅如此,最新獲獎的專輯《種樹》,混用客家八音、客家山歌、恆春民謠、歌仔戲的元素,「台灣很小,距離很近,可以讓不同的音樂元素得以混用。」

        今年,高屏客家的「六堆運動會」、已經邁入第 43 屆,「 2007 六堆嘉年華」也同時展開。身為六堆人,林生祥不但擁抱客家文化,更強調「客家傳統的聲音本就該被保存,而客家文化的良善,更讓音樂可以被感動、跨越族群、深入心靈底處。」在這個音樂靈感的原鄉,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以及更廣闊的發聲。

(文/李上儀)

        生祥,高雄縣美濃鎮人。就讀淡江大學時開始音樂創作。 1999 年返回美濃錄製「反美濃水庫專輯」,並成立「交工樂隊」。曾多次獲金曲獎肯定, 2007 年因抗議獎項分類拒絕領獎。( 圖片提供/大大樹音樂圖像 )

活動資訊:「 2007六堆嘉年華」系列自即日起至12月29日盛大展開,請洽「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電話08-7230100,或上網 www.hakka.gov.tw 查詢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

Copyright © 2004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