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婕
對文學一向興趣盎然的王婕,受到外公鍾肇政先生影響,特別喜愛台灣文學。「但是外公常告訴我:文學這條路不要走,太辛苦了。他認為現在物質條件太好,年輕人再也不可能刻骨銘心的寫作。」王婕最後選擇了音樂,目前任教於聯合大學。
紐約求學期間,王婕閱讀大量原文和翻譯文學作品,萌生「假如有一天,外國人士也能知道台灣文學之美」的期待。此次在築夢計畫的支持下,她以鍾肇政作品為試金石,走訪國內,以及德、奧、義、法、英、美、日等國鑽研東亞文學的學者,調查台灣文學翻譯為第二外國語的可行性。
「當我找到德國波鴻的魯爾大學台灣文學研究室,發現它不僅館藏豐富,師生十分熱衷台灣文化,真是喜出望外。」王婕說明,由於這個研究室持續主持許多活動,讓德國甚至全歐洲學生注意到台灣這個蕞爾小島,還進一步對它的語言、文學、自然、人文種種層面產生探索的興趣。
「看到德國學生用歪歪扭扭的中文所寫的報告,心中好感動。他們認真的想瞭解台灣,知道的甚至比台灣年輕人更多。」
旅行在外,特別能感受到台灣特殊的政治處境。就翻譯領域而言,國外學者們咸認為,台灣文學即使找到願意投入翻譯的人才,對出版商而言,仍缺乏市場誘因。但是,這不代表事不可為,或許由具有爭議性或通俗性的作品著手,至少能讓西方看到台灣文學的存在。如李昂的「殺夫」德譯本,即引起了一番討論。
至於充滿時代社會關懷的鍾肇政作品,學者們有的推薦已被拍成電影的「魯冰花」,有的推薦鍾先生逾七十歲寫就的情色作品-「哥德激情書」,做為翻譯的開端。對於分歧的意見,王婕欣然受教,但是她不得不承認國外學者共同的質疑:「台灣文學黃金時代已經過了。」
王婕順道遊歷知名文學家與音樂家的故居,更加欣羨藝術家們所受到的尊崇。「例如莫札特的家之於奧地利,就像巴黎的鐵塔,是個驕傲的象徵。」
她感概的說:「我在苗栗教書,學生中即使是客家子弟,大多不知道李喬是誰,李喬就是苗栗人啊!不意外的,他們當然也不知道鍾肇政。」
反觀在日本,有學者自行將鍾先生的「八角塔下」譯為日文,當作高中生指定讀物。跳脫有商業市場才稱得上成功的思維,與國外各學術單位合作翻譯,採校園推廣模式,也許是將台灣文學介紹於國際的可行之路。
「我覺得台灣人還是挺保守的,缺乏主動把自己好的那一面展現出來的自信。」儀表十分大方的王婕,不放棄的強調:「翻譯這件事一定要做,而且只有出自台灣的人才,能真正掌握到台灣文學的內涵。」
誰會是那個說:「我願意」的人?他就擁有為整個台灣文學界築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