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政府於93年向行政院客委會提案爭取補助蕭老師故居修繕工程,期望推動蕭如松藝術園區,一方面紀念大師一生風範,一方面讓大家能親身感受大師創作的環境。由於客家歷史文化資產的保存,係屬客委會責無旁代的工作,而蕭如松老師更是近代客家藝術家的要角,客委會當然是全力支持,旋即於同年撥足全部補助經費。
座落竹東鎮榮樂街的蕭如松老師故居,為一日式宿舍,藉由時間歲月的洗鍊,該建築物本身即富饒保存價值,而蕭老師的人文、藝術氣息,亦加豐富了建築物的內涵。惟該故居因歲月無情的摧殘,且年久失修,致部分屋頂塌陷,漏水情形嚴重,急待搶修。
歷經縣府一年多來的規劃與修建,除已完成蕭老師故居修復工作外,難能可貴的是蕭師母亦主動捐贈原故居生活起居相關文物,除得以一窺蕭老師平常儉樸的生活,同時亦豐富故居展示之內涵。而蕭老師曾被喻為「叫太陽起床的老師」,他的畫作與教學精神,在這樣精神內涵影響下,並未隨著時間而消逝,反而益加的耀眼。
本次故居修繕工程,只是整體園區發展的一個開端,針對接續辦理之整體園區興修建計畫,相信縣府必能更深入的進行規劃與思考,帶給縣民更大的精神文明饗宴,並且能在全台灣的文化地圖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當然,本案只是一個開始!今後如何擴大與深耕客家文化才是未來最大的挑戰,相信客委會與新竹縣政府必將持續投注更多心力與資源,以期讓客家文化更成長、更茁壯!
── 張正揚
張正揚十分關心農村發展與存續議題,他深信,即使是已開發國家,農村仍有存在的必要。四十七天的旅程,他的行腳涵蓋日、英、德、法四國,除了現地考察鄉村的農業創意,並拜訪城市居民的有機夢想,甚至深入山村,發現藏在深山裡的意志和智慧。
「農村具有糧食供應、生態保護、社會安定、文化多元等功能,人類應該發揮創意,讓它生生不息。」張正揚舉例說: 「例如法國香檳區的『葡萄綠色旅遊』,這是一個將葡萄栽培、香檳釀製、農村體驗、生態文化等多項內涵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產業,很有啟發性。」
日本社會文化背景與台灣接近,同為島國、同樣面對西化的取捨問題,令張正揚在自我思辯中所得更豐。具體做法上,北海道黑松內自然學校、二世谷農民市場、四國德島縣上勝町的零浪費學院,以及染彩事業等等,都帶來參考價值。
「日本的城鄉差距比我想像的大,這是我以往在思考『日本V.S台灣』經驗時比較缺乏的部分。」張正揚表示,日本許多的農村工作富有創意和張力,即與巨大的城鄉差距有關。「任何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的人,其覺悟、意志會很驚人。」
他說了一個蕭條的村落,以老人為主,展開生活工藝運動的故事:「在我去過的一個地方,福島縣三島町,一天只有四班火車,平均間隔三個小時,有些嬰兒在冬天出生,在被抱去村中報喜的時候凍死了。現在很多房子,甚至是傳統廟宇的屋頂都改成鐵皮,因為沒有年輕人來翻修。在這樣的背景下,假使不思有所突破的話,可能只有滅亡一途。」
生存資源貧乏,使得人們必須在「無用的材料」中發現「資源」,這些地方的老人比例和年紀都很高,但在他們的農村重建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張正揚介紹彩事業:「地區老人們到山裡面採集樹葉,做為生魚片等食物襯景,連東京廠商都搶著下訂單。老人採集野生樹葉一點也不困難,也沒有危險。但這樣的工作卻讓老人賺得了薪資,而且生活更富意義。」
張正揚目前擔任「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副主任,該校是台灣第一所設置於「農村」的社區大學。他將考察所得與社區民眾分享,計畫明年高屏地區第三季雜作大出的時候,舉辦一次農民市場。市集裡每一樣農產品都清楚表示生產者,農民與消費者直接聯繫,建立彼此信任關係。
「我們需要一種能看到農村『與眾不同』、『處處資源』的眼光和創意。而非『落後』、『貧乏』等刻板印象。」張正揚說。
無可否定,遊歷對於想像的啟發、視野的提升、網絡的建立帶來可觀的效果。張正揚坦言,一次旅行的收穫,並不會在行程結束一、兩個月後就清楚產生。但是,堅持夢想,它潛在的影響將持續發酵、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