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義賢
姜義賢浸淫Hip-hop六年了,漸漸無法滿足於經由日本傳來的二手資訊學習他所熱愛的舞蹈。剛好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出築夢計畫,在此計畫的資助下,他飛往美國的東岸與西岸,實現Hip-hop發源尋根探究的心願,希望透過真正的體驗,認識Hip-hop的正確概念。
在首站紐約習舞六週,他對於舞蹈、音樂與Hip-hop,果然有了新的感觸。
「就我所見,Hip-hop對美國人來說就只是一種文化,不特別酷也不特別低等,Hip-hop就在他們的生活當中,一切是這麼的自然,沒必要特別推崇,也沒必要貶低,因為每種文化都有人感興趣,沒必要對一種文化或某個族群的人投以異樣的眼光或貼上標籤。」
姜義賢發現,他的同學們多半穿著韻律服跳Hip-hop,因為他們將Hip-hop視為就是一種運動、一種休閒。顛覆在台灣所見,年輕人以為Hip-hop舞者必須戴鴨舌帽、穿鬆垮褲、奇裝異服才叫酷與流行的刻板印象。
這呼應了姜義賢一直以來對Hip-hop的期許:「Hip-hop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局限在舞蹈或是音樂上。」他說:「所謂Hip-hop文化其實就是懂得在生活中找樂子,過得開心,活出自己的style,就已經夠Hip-hop了。如果要靠外表的裝飾來突顯,那還算不上Hip-hop。」
事實上,姜義賢認為這次的溯源之旅,他所獲得的意念上的進步,遠比肢體上的進步更為重要。原本為學得更精湛的舞藝,他特地安排到西岸拉斯維加斯,向曾經指導麥克傑克森的Electric Boogaloo舞步創辦人拜師。有一次上課,老師直言糾正:「為什麼你們亞洲人跳舞都固定在一個小區域裡,放開去跳嘛!」接著,他鼓勵學生開發新的動作,不要只照本宣科的做已經學會的動作。
「我們把跳舞當作一回事,在舞台上只朝一個方向進行。」姜義賢觀察到東西方習舞者的根本差異:「他們把跳舞當作一種玩樂,舞台是三百六十度的。」
因為老師的當頭棒喝,歸國後,姜義賢覺得自己在肢體開發上更能放膽嘗試,有了明顯進步,而他每天必須花在訓練的時間卻減短了。他解答了出發前的疑惑,篤定的說:「舞蹈是一種感覺,只要感覺對了,怎麼跳都有味道在,不需要也不存在標準答案。」
姜義賢在旅程中認識了許多異國友人,短暫的交談或共遊相處下,體會到台灣青年的國際觀的確有待提升。雖然曾經遇上搶劫、老師臨時出國、天候不佳、被開罰單……等等突發事件,他仍十分慶幸獲得築夢計畫的補助,得以在未來正式出國留學前,有機會獨闖世界,開闊眼界。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出國,但卻是我第一次對於所學、對於觀念有如此大的感觸與改變。」旅行能為人生帶來新的驚喜和成長。姜義賢相信,他從這次探訪中所學習到的新觀念,在未來能做無限的延伸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