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運生
「今年我剛好三十五歲,是青年的邊緣。」提到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築夢計畫錄取,以觀摩美國、日本遊民刊物製作,獲得評審青睞的台北市社會局社工楊運生,先拿年齡自我解嘲一番。
畢業自世新編採科的楊運生,原本是電視台的攝影記者。有一次至青康藏高原出外景,見到一群在當地服務的慈濟人,總是帶著愉快和藹的笑容,影響他興起轉行從事社會工作的念頭。他不斷尋找機會,終於在扛了兩年攝影機之後,如願獲聘為中華民國和平服務團駐柬埔寨服務員,並在這個貧窮的國度裡,首度接觸到遊民。
「在那裡,遊民幾乎等於難民,雨季時,甚至全村人口一起流浪到首都金邊討生活。」一九九七這一年,柬埔寨內戰不斷又發生空難,在家人要求下,楊運生只好回國。這時,恰好台北市社會局正在徵聘專責遊民服務的社工,因緣巧合下,他成了台灣首位全職處理遊民問題的社服人員。
抗SARS期間,遊民成了各方關注的話題。風暴過後,日本大阪大學亞洲遊民研究計畫的成員來台參訪,由楊運生負責接待。二○○三年八月,大阪方面邀請他前往參與國際研討會,順道參觀當地的遊民機構和遊民刊物「路情」。回國後,他於十月創刊「台北平安報」,雖然囿於經費僅能用A4紙黑白影印,總是跨出了照顧遊民心靈需求的第一步。
「我一直一直想,應該再出國吸收經驗,可是排假實在很不容易。直到被客委會築夢計畫錄取,才push我一定得去執行夢想。」
在翻譯人員臨時無法同行,預定參觀機構的職員突然離職的變數下,楊運生的美國舊金山之旅完全靠自行摸索。他成天出現在遊民聚集地,反而引來注意和謾罵,還曾過於深入暗巷,身處被數位流浪黑人夾圍的險境,易地而處的遭遇,讓楊運生體會到,為什麼在台灣,民眾會對遊民心懷防禦和恐懼。
不過,舊金山當地遊民所展現的自信卻令他大開眼界:「有的街友會用表演的方式逗行人開心,甘願掏些零錢給他,他們兜售遊民報的方法也各出奇招。」
楊運生將所見所聞運用到「平安報」的革新上:「現在募到錢可以印彩色版了,也會擴大報導各縣市的街友消息。我打算遊說街友在捷運站發送平安報,鼓勵他們重新和人群接觸。」
此行,楊運生意外得知,原來已經有國際遊民網的組織在運作,目前會員涵蓋二十八個國家。他和倫敦總部取得聯繫,積極為台灣加入會員作準備。
「以前,我很難想像有人一輩子的夢想就是獻身遊民服務。」現在,楊運生自己不僅愈來愈投入這令人難以想像的行業,也從國際視野看到更多的好點子。
三十五歲,楊運生相信:「築夢沒有年齡期限,走出去,到現場看,才會有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