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子報第44期-title
  發報日期:94年07月22日
連結-客委會官方網
內容索引

「客家美食嘉年華」活動揭開序幕

李永得主委上台致詞        當傳統的客家食材經過創新的料理手法,將呈現什麼樣的美味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7月20日與多家五星級大飯店及客家美食餐廳共同推介客家精緻美食,為將於8月4日起舉行的「客家美食嘉年華」活動揭開序幕。主任委員李永得表示,這些新創的客家菜除了保存了傳統的客家元素之外,更有創新、健康的現代烹飪概念融入其中,保證讓嘴挑的老饕讚不絕口。 ....本期主題


新聞快報
•  美濃祭黃蝶 優先整治美濃溪 成為「六星社區」…新聞快報1
•  和電視人物對話不是神話-第一家數位互動電視問世…新聞快報1
•  花蓮縣東部地區「2005A-Ha!哈客生活體營」…新聞快報1
•  二○○五年新竹縣客家新曲獎…新聞快報1

 

• 「客家美食嘉年華」活動揭開序幕

        當傳統的客家食材經過創新的料理手法,將呈現什麼樣的美味?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7月20日與多家五星級大飯店及客家美食餐廳共同推介客家精緻美食,為將於8月4日起舉行的「客家美食嘉年華」活動揭開序幕。主任委員李永得表示,這些新創的客家菜除了保存了傳統的客家元素之外,更有創新、健康的現代烹飪概念融入其中,保證讓嘴挑的老饕讚不絕口。

        李永得表示,飲食是族群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客家菜不僅美味也蘊含豐富的客家文化元素,希望民眾品嚐客家美食也能體驗客家文化之美。他指出,客家封肉、薑絲炒大腸、高麗菜封、冬瓜封等等傳統客家菜餚,經過大廚師的巧手烹煮與創意料理,搖身一變成為五星級大飯店的精緻料理,這些菜餚不僅保存傳統客家特色也為客家菜注入新生命。

        「客家美食嘉年華」活動主要包括「客家美食大賽」、「客家美食展」及「客家美食月」等活動。其中「客家美食大賽」,全國總計有58隊參賽,經過北、中、南、東等四區的初賽及優等複賽,入選者不僅「傳統菜」味道鮮美,「創新菜」更是驚喜連連!初賽優勝者將於8月4日至7日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開第一屆全國客家美食冠亞軍總決賽,賽事精采可期。

        自8月4日起至9月3日的「客家美食月」,邀請亞都麗緻大飯店、亞太會館、力霸皇冠大飯店、巴黎國際海鮮百匯自助餐廳及台北圓山大飯店,同步推出精緻新客家美食套餐。而這些精緻又有創意的新客家美食套餐也將結合地方餐廳所推出的道地傳統客家菜,於8月4日至7日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示,供愛好美食的老饕們觀賞。參展的客家地方餐廳有大江屋復古餐廳、大楊梅餐廳、錦水溫泉飯店、棗莊古藝庭園膳坊元園、廖媽媽的店、劉媽媽食品行(劉媽媽菜包店),台灣菸酒公司的客家小點亦同步響應。

        另外,中華航空配合「2005客家美食嘉年華」活動,亦於8月1日起在台北出發的東南亞航班提供客家美食機上餐;並自10月1日起推廣到台北出發飛美國及歐洲航線之三艙等航班。

        記者會於圓山大飯店辦理,會場冠蓋雲集,除總統府資政葉菊蘭外,另有臺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亞都麗緻大飯店副總經理高鵬奇、亞太會館總經理謝美慶、力霸皇冠大飯店湯總經理啟宏、圓山大飯店董事長宗才怡、巴黎國際海鮮百匯自助餐廳董事長魏智明、中華航空公司華膳空廚總經理湯聿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處長黃明耀、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賴瑟珍、Master Card資深總監楊雅婷、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董瑞斌、陽明海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望修、台鹽生技董事長鄭寶清、北二高關西服務區副總經理鄭榮意等。

 

•美濃祭黃蝶 優先整治美濃溪 成為「六星社區」

        今年第10屆美濃黃蝶祭與美濃米比賽於7月16、17日在雙溪黃蝶翠谷舉行,邀請行政院長謝長廷擔任「祭黃蝶」儀式主祭,陪祭人員有立委鍾紹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李金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高雄縣長楊秋興、美濃鎮長羅建德、鎮農會理事長朱信強、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林英清等人。

        謝長廷表示美濃鄉親對於環境的熱愛、文化保存上的堅持﹐令人印象深刻。目前在行政院正積極推動的六星健康社區計畫,是希望透過全面性的社區改造運動,全面提昇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打造安居樂業的「健康社區」。而在美濃地區,無論在人文教育、環境景觀、與環保生態各方面,皆已累積了相當的社區發展成果,希望在行政院農委會、客委會、文建會全力投入後,美濃鎮成為「六星社區計畫」的模範社區。

        美濃愛鄉協會總幹事溫仲良說,今年的黃蝶祭系列活動,從護水行動的反美濃水庫運動到黃蝶翠谷生態公園計畫的推動,並與美濃地區現正在進行的文化造鎮、水圳調查、社區林業、社區大學解說員班相互結合,共同建構水鄉美濃的生態願景。

        今年特別將黃蝶祭與美濃稻米產業結合,在黃蝶翠谷舉辦美濃米評鑑比賽,邀請行政院長謝長廷和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共同參與為美濃米代言,展現美濃推動生態保育與發展農業的成果。美濃冠軍米得主,分別是「台梗2號」陳榮昌以及「高雄145號」謝文祥,將代表參加9月份全國冠軍米比賽。


↑TOP

•和電視人物對話不是神話-第一家數位互動電視問世

        「這是遙控器上的ㄧ小步,卻是台灣的ㄧ大步!」國內第一個無線數位互動電視節目於7月16日正式開播,引起媒體界廣大的注意。

        客家電視17頻道特地開闢台大校區與古亭國小兩個現場連線,由客家電視執行長彭文正和行政院客委會副主委莊錦華共同舉行開播儀式,第一個互動式節目--「小小客家變變變」正式宣告誕生。節目主持人林鈺婷和蘋果姐姐也到了現場,古亭國小的學生手拿遙控器,和節目中的卡通人物採面對面的互動,簡直樂翻了天;而同一時刻,彭文正在台大校區舉行的中華傳播學會年會中主持「數位化產業的政策與展望」座談會,兩個現場即時連線,也炒熱了現場氣氛。

        傳播產業的數位化能與傳播學者關切的多元文化傳承再現相輔相成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在二○○五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上,首播了台灣第一個無線數位互動節目「小小客家變變變」,只要按下遙控器,小朋友就可以用互動的方式,邊學客家話,邊吸收生活小常識。這個節目結合了國內多家電視台、數位家電製造商、數位內容業者以及互動節目製作商的共同努力,主推客家文化與親子家庭,為國內的數位電視發展奠下了新的里程碑。

        客家電視台執行長彭文正特別說明帶狀播出的「小小客家變變變」兒童節目,原來只能單向對小朋友播出節目,但是經由數位互動節目機制的設計,發現兒童對於收視具有客家文化意涵的單元接受程度更高,因此客家電視台才決定積極走在前頭,投入數位互動電視研發。

        儘管數位電視最後在螢幕上的互動只需要小朋友輕鬆按下遙控器的按鈕,數位互動節目的製作過程卻是嶄新的挑戰。每個單元都必須結合多方的策略夥伴,除了原本客家電視台的「小小客家變變變」製作團隊,數位互動電視的專案,還結合了台灣電視公司的播出系統、國內頂尖的機上盒製造商兆赫公司,「光有硬體還不行,內容更是關鍵。」彭文正指出,為了讓節目內容更為豐富,客家電視台選擇與從事兒童出版多年的新學友書局進行策略聯盟,使用各項數位內容的文字與圖片資料素材,再由互動節目製作團隊將各種資源,透過最經濟的頻寬方式處理播出,希望小朋友可以更輕鬆流暢地體驗多元的客家文化。

        數位化代表的不只是商業利益,彭文正指出,數位電視普及率已逾五成的英國,早已經把數位電視當成政府資訊與服務提供的管道,更重要的是,更形豐富的頻寬資源與互動功能可以讓更多比較小眾的群體利用公共資源,展現文化創意,表達出獨特的觀點,他希望台灣廣電數位化的腳步能夠更快地與世界接軌,「我想很快有一天,『小小客家變變變』可以用數位互動的方式,呈現給全世界的客家人,關心文化的阿公阿嬤會發現,兒孫可以按著遙控器,體驗到客家語言與傳統,創造出新的客家文化與未來。」


↑TOP

•花蓮縣東部地區「2005A-Ha!哈客生活體營」

        你想讓你家小孩認識客家文化、學習體驗客家族群生活嗎?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救國團總團部指導、花蓮縣團委會負責承辦之九十四年暑期青少年休閒活動花蓮縣東部地區「2005A-Ha!哈客生活體營」因颱風順延至八月一日至四日(四天三夜)辦理囉!

        為讓青少年、學童認識客家族群文化,體驗共同生活之樂趣,活動採(四天三夜)團體住宿。該活動課程邀請學有專精之教師設計,內容豐富有趣包含:客語、童謠、童詩教唱,傳統技藝擂茶、客家麻薯製作及團康活動等專業課程。

        此外,文化之旅活動規劃在花蓮縣境客家社區鄉鎮辦理,藉活動讓學童能親身體驗深入了解客家傳統聚落生活方式,同時藉由專業導覽人員帶領參觀客家文物館及校長夢工廠,陪同學童學習認識客家族群文化生活內涵。

        該活動參加對象為國小四~六年級的學童(不限族群),名額80名(報名採優先順序額滿為止)。索取詳細的活動內容請至救國團花蓮學苑服務台報名(地址:花蓮市公園路四十之十一號)或撥洽詢專線:8323124或上救國團花蓮縣團委網址查詢:www.youth.org.tw


↑TOP

•二○○五年新竹縣客家新曲獎

新竹縣文化局為鼓勵並發掘創作人才及推廣客家歌曲,發揚客家文化,特訂定二○○五年新竹縣客家新曲獎獎勵實施要點,獎勵最佳客家創新歌曲獎、最佳客家創新山歌詞獎及客語歌曲特殊貢獻獎等獎項。

報名須知:

收件日期:自94年8月5日起至94年8月20日止,以郵戳為憑,逾期不予受理。(報名表相關資料請逕自向新竹縣文化局服務台領取或自新竹縣文化局網站下載列印 www.hchcc.gov.tw )信封上請註明參加「客家新曲獎」,不論得獎與否恕不退件。

收件地址: 302 竹北郵局第 4-67 號信箱。

報名方式:所有獎項一律以通訊方式報名,不接受現場送件。


↑TOP

訂閱或取消訂閱本報
Copyright © 2004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