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視電視台創立八週年,「頭家來開講」節目特別邀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法務部政次湯金全、金管會副主委呂東英、立委李文忠及尹令瑛等人共襄盛舉,在台灣第一高峰舉行「玉山論政」。
節目主持人胡婉玲首先介紹李永得主委,並請主委先談一下登玉山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爬上山頂,平常有做那些運動呢?
李永得主委表示,凌晨兩點鐘起床,一路上摸黑,在登山頂前雖然有很多不是很好爬的地方,但是都能一一克服,終於在天亮的時候爬到頂上,在山頂看日出的感覺真好,這段路程很能夠發揮客家人的精神;而且平時每天早上也有持續地晨跑三千公尺,所以體力上覺得還能負荷。
主持人胡婉玲恭賀李主委最近真除主委,並談到客委會在國內受到相當的重視,請主委談談想法、心情與抱負。
我們來爬玉山 玉山看到台灣 台灣看到客家
希望所有客家人一起出來 為客家的文化傳承 語言的復興 大家來努力
李永得主委先講一段客家話,這段話意思是說其實我們來爬玉山–台灣最高的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台灣,那麼台灣將來希望看到客家,希望所有的客家的朋友一起來,為客家的語言、文化的復興共同來努力。
為什麼講台灣看到客家?過去四年,客委會在歷任主委的努力下有了非常好的成果,現在我們希望在台灣跟所有的其他族群一起進入一個形塑台灣成為文化多樣性、多元主流的社會。所以,我們希望跟其他的族群一起來為台灣努力。
如果說,特別突顯客委會的功能,是不是會讓外界覺得說客家人會跟人家不一樣,不過常常也發現在整個環境當中,很多人是不是自己是客家人而不自知,因為很多人可能不會講客家話就不知道他祖先其實是客家人,或者是年輕一代的人不講客家話了。
我們常提到族群的問題,在台灣到底該不該特別突顯客委會?這是很多人,尤其不是客家族群的朋友常有的疑問,可是我們希望所有的朋友能夠了解,客委會當初成立就是因為台灣的客家族群,在過去 50 年無論是在政策上、社會上,常受到一些忽視,以致客家語言流失的速度非常快,每年大概 2 %的速度在流失, 2002 年調查 13 歲以下客家的家庭,還會講客家話的小朋友只剩下 11.6 %,換句話說,十個客家家庭裡面只有一位小孩還願意講客家話,按照這個速度下去的話,再過 20 年其實台灣就沒有客家人了。
客家話是客家人認同的基本象徵,如果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政府在政黨輪替之後,成立了客委會及客家電視台,這個對客家族群在社會上是一個非常大的鼓舞,大家對於客家的認同也逐漸的回復。
在 2004 年有兩個非常有趣的調查提供給大家分享:第一個是語言,就是 13 歲以下的客家的家庭,還會講客家話的小朋友到了 2004 年的時候已經回升到 13.8%,換句話說,過去 50 年來往下降的趨勢慢慢地止跌回升了,這表示說有很多客家的家庭也鼓勵小孩繼續講客家話,這是讓我們非常鼓舞的;另外一個是在 2003 年跟 2004 年調查的客家人,突然多出了 60 幾萬認同自己是客家人,那並不是客家的家庭在這一年當中出生率突然提高,其實是大家越來越勇於認同自己是客家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現象。客家的自信、尊嚴逐漸的建立,認同逐漸的建立以後,希望跟其他的族群共同來為台灣的多元化來努力。
主持人胡婉玲繼續提到每到選舉的時候,即便是高層選舉,族群話題常常提到誰是本省或外省的,甚至於客家族群也被認為是影響選戰結果的第三股勢力。我們常常講族群不應該要分你我,我們都在台灣生長,可是實際上,這又常常是一個關鍵,請教主委就您職掌、看法,對於這種族群意識跟政治選舉的關連,您怎麼樣來釐清?
李永得主委指出, 2000 年應該是台灣在很多觀念上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在 2000 年以前社會或者是政府強調的是所謂的族群融合,那麼 2000 年之後強調的是族群和諧,這中間的差別在哪裡?在族群融合這個觀念下,其實是單一的族群主義,必須融合在某一個中心價值之下,其他的比較在地的或弱勢的文化就會被忽視,這也就是過去語言被打壓、文化被打壓的族群問題。
所謂族群和諧是建立在多元文化理念之上,多元文化就必須要去承認所有的族群,本身是有差異性的,承認這個差異性之後,尋求他的公平正義的界限在哪裡,所以政府必須利用政府的資源去採取一些所謂的「肯認行動」,這是在多元文化主義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種理論。所謂的「肯認行動」就是說過去比較弱勢,而對政府比較忽視的,必須要採取更多的一些資源,讓他們有復育以及在社會上得到更公平的機會,這個是多元文化理念,跟早期強調一種單一的文化價值不一樣。
因此,承認族群之間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希望因為文化上的差異性導致成政治上的差異性。在政治上,還是希望是一種比較理性的選擇跟思考,文化上則是非常地期待多元文化理念、主義能夠在我們社會上生根,那麼我們各個族群之間相處和諧,彼此之間的互相了解就會更進一步,也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的多樣性。
不過常常在各地方縣市聽到說客家族群全力支持某某人、這邊的客家族群支持某某人,這個效果是希望突顯客家人有別於其他人的團結力道;但是現在年輕的一代,想法其實都非常的自主,完全沒有辦法能夠如往常那般集結,也比較沒有受這種觀念束縛。所以現在如果政治動員,還會有他的凝聚力,其實是導因於過去,這也是說這個族群是被忽視的,才會有這個凝聚力。這其實也是過去族群政策或者是說多元文化政策不盡符合公平正義的情況之下的一種反射,相信真正建立多元化的社會文化以後,這種現象是會漸漸減弱的。
主持人胡婉玲提出有沒有辦法去追蹤出受訪者是否是客家人,是源自那兒?
李永得主委表示,其實就客委會跟原住民最大的一個差別之一,就是原住民比較容易認定,因為可以登記,那麼客家人到底在哪裡?這是在六月十四號就滿四年的客委會過去以來一直在尋求的一個問題。如果從血統來論的話,每一個人可能都有客家的血統,過去的調查分成單一認同及多重認同。單一認同就是在族群認同選擇一個的時候,則客家人大概有 281 萬,多重認同的話,譬如說你的父母或者是外祖父只要有一個人是閩南人或是客家人,那承認是閩南人,也是客家人,這叫做多重認同。事實上我們是比較鼓勵多重認同,因為現在通婚情況非常非常地普遍的,所以我們鼓勵多重認同,也符合多元文化的價值,在這個認同的認定下,大概有 460 幾萬客家人,在比例上佔了 20 %。
最後,李永得主委針對抱負及希望繳出的成績單表示,語言是客委會最核心的任務,就是怎麼樣讓客家話復甦是非常重要的核心任務,而且語言也是人類最珍貴、最活生生的文化資產,所以我們希望這個語言的部分以每年至少 2 %的復甦程度去復甦,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施政指標。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十三歲以下的小孩會講客家話以後,就會對社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客家語言就不再是弱勢了,那時候客委會也許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其實我跟歷屆主委大概都有這種共識,就是說台灣的社會對客家的重視、客家本身在台灣這個社會的建立到了一定程度以後,客家族群跟所有的族群一起的、大家講的語言也不僅限於客家話,甚至包括原住民的語言。行政院謝院長也常常講到 ” 文化多樣性 ” ,其實語言是我們台灣非常珍貴的資產,值得我們所有人一起去重視,包括客家-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謝謝民視新聞提供玉山論政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