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第2屆委員任期即將在6月13日屆滿,本會於任期屆滿之最後一次委員會議,接受吳委員應文之建議,特將第34次委員會議移師屏東縣客家文物館召開,2天1夜之行程,這次是本會成立近4年來,第1次在會外召開,李主任委員除感謝各位委員百忙中兼程來參加會議外,同時,也感謝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局的盛情及全力協助。
回顧客委會成立以來,在歷任主委的共同努力下,客語的復甦已有初步的成效,根據9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13歲以下會講客語的客家後生為13.8﹪,比92年的11.7﹪,上升了2.1﹪,雖然回升幅度不高,但這是幾十年來「止跌回升」,扭轉了下降趨勢。會聽客語的比例也從92年的42.4﹪,上升到93年的56.8﹪,成長14.4﹪。未來更將致力於客語能力認證、分級檢定、出版「常用客語與其他語言對照辭典」、舉辦「全國中小學客語話劇比賽」等工作之推動。
在這兩年來,客委會許多艱辛的工作,都在委員指導下一一落實推動,尤其在各項分組議題或相關意見諮詢上,若無委員以做義工的精神犧牲奉獻,恐難順利完成。此外,客委會在全國各地舉辦活動時,各位委員也都能熱烈參與,不吝表達對本會之支持,實難以言語表達感激之意。在此,謹代表客委會全體同仁來表達對各位委員萬分的敬意及謝意。
本次開會的地點在屏東縣竹田鄉屏東客家文物館,竹田鄉屬六堆中之中堆,而六堆之源由是因保衛家鄉,抵禦外侮的聯庄團練「六隊」組織,以西勢的忠義詞為中心,後來改稱「六堆」,並非行政區域,而是同一族系因語言、風俗習慣相同,在禍福與共,團結合作、敦親睦鄰的前提下所產生的精神認同感,是一種血濃於水、唇齒相依的象徵性稱呼。客家族群在南台灣的墾殖,開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逾300年的歷史,於此建立豐富的文化脈絡及人文資源。
屏東客家文物館的規劃籌建,在於闡揚客家族群褒忠節義、榮祖尊賢、刻苦勤儉、良俗教化的固有文化內涵,藉由對於六堆客家精神文化的實質文化的研究、收藏、保存,展示的四大業務範圍,凝聚地方社區意識,藉歷史的學習過程,規劃適用的展示途徑,與文物館的週邊設施整體運作,傳達文物館提供文化型態的遊憩、傳播資訊,達成溝通與推廣教育的建館目的。
委員會議後,安排委員前往屏東縣東港鎮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參觀,6月3日安排六堆文化園區、竹田驛站、萬巒五溝水社區等參訪,以便讓各位委員,瞭解這幾年來客委會對於六堆地區相關補助計畫執行的成果,也體驗六堆不一樣的客家風情。
南部人對客人的熱情與南部的太陽一樣,讓人感受無比的舒暢,但這次委員會議卻不巧遇上梅雨期不穩定的西南氣流,雖然雨勢滂沱,但也澆不息南部鄉親的熱情,也抑制不住委員的興緻,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原安排乘座游艇遊覽園區,但因風雨太大而作罷,於是風景區管理處安排室內簡報以表答達歡迎之意。
大鵬灣是台灣最大的潟湖地形,早期灣畔紅樹林密佈,生態環境之豐富是全省所少有的,灣內有許多浮游生物,吸引許多鳥類動物在此休憩、覓食,至今仍然是賞鳥的好去處。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出現之鳥種計有95種(28科),包括候鳥、過境鳥等。園內有青洲遊憩區、文武碑、南隆宮、蚵殼島及紅樹林等,管理處並透過BOT的方式招攬投資廠商,大鵬灣在可預期的未來內,將成為台灣最大的親水樂園。
本次委員會議適逢全國知名的東港鎮舉辦之鮪魚季之活動,為了學習加值文化產業的精神,也協同委員參訪鮪魚產品之包裝,藉以發揮在將來舉辦之客家相關活動,也讓委員了解文化的多樣性。
第2天的行程,在大家享用過豐盛的早餐後開始,第1站是參觀本會舉辦的六堆客家學區,鑑於六堆深厚樸實的文化內涵,無可取代,六堆濃郁的鄉土地景,也不能複製。客家文化園區計畫做為一個文化保存與觀光交流的機制平臺,將採行「生活博物館」(Eco- museum) 規劃概念,以「核心園區」及「地方園區」同步經營之方式推動,總投資經費新臺幣12億元,至少將留控3分之1以上預算經費挹注於六堆地區之地方鄉鎮文化建設,積極發展營造既有客家庄聚落風貌。而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作為地方對外展現的窗口,也將扮演促進地方永續活化、厚植鄉鎮競爭力的推手,引領人們認識客家、走入六堆。文化園區將來發展方向:客家產業轉型—地方休閒與觀光旅遊、客家文化的市場性與經濟價值—「文化產業化」、客家文化的個性化、定著化與品質化—地方特有產業之再開發與文化包裝及自信的客家生活聚落—豐富的自然資源、美感的景觀空間、乾淨舒爽的環境、有內涵的傳統文化、洋溢魅力的產物與民藝。
第2站來到竹田驛站,竹田驛站起源日治大正8年(西元1919九年)修築潮州線鐵路在此設置意驛站,居民始漸捨水路而就鐵路;鄰近萬巒、內埔之旅客及貨物亦以竹田驛站為轉運中心,此後鐵路遂成竹田之交通樞紐達一甲子之久。至1991年因時代變遷,鐵路營運下降,竹田車站降為簡易站,鐵路局並決定拆除老舊站房;致全鄉輿情譁然,喚起鄉民保存文化資產共識。經各界有識之士,如時任鄉代表會陳龍雄主席、全體鄉代及各級民意代表、地方仕紳諸君全方向鐵路局爭敢保留,終獲行政院文建會核定為鐵道文化驛園區。除保存車站古貌並賦予新的文化生命;激發鄉民藉此思古幽情,緬懷先人奮鬥事蹟,更能提昇鐵路文化風情旅遊及客家文化之旅,導向具有南台灣旅遊特色的遊憩據點。
第3站來到萬巒鄉五溝水社區參觀,五溝水東邊有高聳的南大武山(標高2,841公尺),此山山勢陡峭,巒風層疊,聳立萬巒鄉側,造成本區由東往西逐漸傾斜的地勢,順勢而下的河流四散飛奔,造成境內的大小溪流橫互,來自北方萬安方向的東港溪上游,在泗溝水匯集了另一股來自東邊赤山與新置方向的河流,形成了一塊三角形的平原,此即「五溝水」村庄所在的地方。五溝水社區是目前仍保存完善頗具特色的客家聚落村莊,社區內有多戶具百年以上歷史的民宅「伙房」,此民宅建築構成本村一大特色之一。客家人的伙房,是指同一祖公的子孫住同一家,共同開伙,生活的空間,由於住的人多,所以一座伙房的建築面積,常達三、二百坪,「伙房」的建築是揉合客家人早期住宅--穿鑿屋「通風」與「土磚屋」冬暖夏涼的優點,而採用現代材料興建成的,以祖堂為中心在正中央,再由兩側延伸建屋,正廳前為寬廣庭院,比較有錢的人家往往還在庭院前挖一口池塘,總之伙房在氣勢或規模士都表現出泱泱中原民族雄偉的風範,參訪之劉氏宗祠就是一例。
中午的午餐,安排委員們品味知名的海鴻飯店的萬巒豬角,享用道地的客家風味餐,雖然下午原本也安排行程,但是屏東的天空依然下著雨,在委員同意下,結束2天1夜的行程,讓本會委員感受不同的委員會議。
在回台北的路上,看見泥濘的六堆、辛苦工作的客家鄉親誠懇的臉頰,倒映著客家先民為了延續客家生活與文化堅毅的信念,即使是滂沱大雨也澆不息不屈不撓的心,更應驗了風雨生信心的精神,六堆的客家鄉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永遠支持您,絕對不會遺忘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