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期 │ 發行日期:2024年5月3日
一起走路吧!致敬榮譽步道師 閩客原族群共守臺灣古道文化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4月28日出席第4屆榮譽步道師頒獎典禮,共同見證閩客原3族群團隊的榮耀與精神。楊主委強調,對榮譽步道師最高的致敬方式,就是親自去走這條很遠的路,鼓勵大家一起同行,讓路一直跟我們在一起。.....
【客語版】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4月28日出席第4屆榮譽步道師頒獎典禮,共下見證閩客原3族群團隊个風光摎精神。楊主委強調,對榮譽步道師最大个表示尊敬方式,就係親身去行這條當遠个路,鼓勵大家共下做伴行,分路一直摎𫣆俚兜共下。
楊主委表示,頭下碼行步道係為著身體康健,背尾正發現步道就係𫣆俚个文化摎生活方式,還較係對當年開路个先民表示尊敬个一種方式。斯像客委會摎台灣千里步道協會8年前推動个「樟之細路」,當時自家做副主委在該妄想發夢,到這下已經實現咧。特別感謝經驗豐富个步道師李嘉智先生,共下摎早斯無在个歷史道路,一寸一寸尋轉來又過摎斷忒个位所連接起來,甚至李先生還差息仔變成「樟之細路」个第一位烈士,因為佢識分油籮蜂叼著一時失氣,好得有救轉性命,正經係一種非常辛苦个事情。
楊主委分享,屏東白鷺部落个「masa'e 古道祭」分自家想起細人時節,在客庄山林乜有一種傳統儀式,在接近農曆7月時節,跈等鄰長、長輩共下整路。毋過該時毋知有麼个用意,這下想起來應該斯係手作步道,還較深一層个意義係愛分好兄弟在七月半來庄肚分人祭拜時節,有一條好个路好行。所以,步道毋單淨係功能性个存在,也有精神上个特殊意義。
第4屆榮譽步道師來自HOLO、客家、原民族群,分別係澎湖縣湖西鄉紅羅村石滬工班團隊、高雄市六龜區客家人謝福興先生,還過屏東縣來義鄉南和村白鷺部落个「masa'e 古道祭」。該3組榮譽步道師摎團隊,無事先約定,嗄共樣在各各个土地上,加入手作步道个維護摎傳承。白鷺部落還摎逐年維護古道轉回日常祭拜儀式,特別表現出手作步道毋單淨係技術摎地方風俗地理个專業,乜刻落在地習俗个文化信仰肚。
長期推動「手作步道」个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將「摎時間走追仔」當成重心定調,還過開發民間募集資金个力量,在2018年起發起「榮譽步道師」獎項,透過主動發覺、鼓勵各地方提報,清楚表示傳承个精神。另外也邀請法裔導演尚若白合作錄片仔,用鏡頭留下這兜精彩个技藝摎記憶,希望激發社會各界个重視摎傳承,表彰這兜雙手起硬膘个技術之人。
【華語版】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4月28日出席第4屆榮譽步道師頒獎典禮,共同見證閩客原3族群團隊的榮耀與精神。楊主委強調,對榮譽步道師最高的致敬方式,就是親自去走這條很遠的路,鼓勵大家一起同行,讓路一直跟我們在一起。
楊主委表示,起初走步道是為了身體健康,後來才發現步道就是我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更是向當年開闢道路的先民致敬的一種方式。如同客委會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8年前推動的「樟之細路」,當時自己當副主委在空想做夢,時至今日已經成真。特別感謝資深步道師李嘉智老師,一起將已不存在的歷史道路,一寸一寸找回並將斷點連接,甚至李老師還差點成為「樟之細路」的首位烈士,因為曾被虎頭蜂叮到一度休克,還好救回性命,真的是件非常辛苦的事。
楊主委分享,屏東白鷺部落的「masa'e 古道祭」讓自己回想起小時候,在客庄山林也有一種傳統儀式,在接近農曆7月時,跟著鄰長、長輩共下整修道路。但當時不懂用意,現在想想應該就是手作步道,更深層的意義是要讓好兄弟在七月半到村裡受祭祀時,有一條好的路能走。因此,步道不只是功能性的存在,也有精神上的象徵。
第4屆榮譽步道師來自於閩南、客家、原民族群,分別是澎湖縣湖西鄉紅羅村石滬工班團隊、高雄市六龜區客家人謝福興先生,以及屏東縣來義鄉南和村白鷺部落的「masa'e 古道祭」。該3組榮譽步道師及團隊,不約而同在各自的土地上,投入手作步道的維護與傳承。白鷺部落更將每年維護古道回歸日常祭儀,凸顯手作步道不僅是技術與風土的專業,也刻入在地習俗的文化信仰。
長期推動「手作步道」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將「與時間賽跑」當作核心定調,並拓展民間募資力量,於2018年起發起「榮譽步道師」獎項,透過主動發掘、鼓勵各界提報,彰顯傳承精神。另也邀請法裔導演尚若白合作拍攝,用鏡頭留下這些精彩的技藝與記憶,希望喚起社會各界重視與傳承,表彰這些雙手長繭的技術之人。
【客語版】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4月30號前往蔦屋書店松山店參加「客語古文詩詞教材製作出版計畫」成果發表會,還特別邀請立法院前院長游錫堃吟唱HOLO詩,紹介多元語言文化聲韻摎趣味,呈現本土語言共存共榮个樣貌。楊主委希望透過教材个推出,做得得著還較多學校先生摎教育界个重視,乜分細人仔做得直接透過客語學習經典作品,傳承客家語言文化。
楊主委表示,恁多年來客委會緊想仰般摎教育部合作,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來加強學校在本土語言教育當中个客語教育,分學生仔學習客語个比例做得提高;還過摎客庄个學校合作,推動客語沉浸式教育,對教客語變成用客家話教學。希望這擺个計畫推行以後,做得分細人仔在閱讀古典摎經典作品時節,用客語朗讀、吟唱,感受母語个文化內涵。
發表會上,對劉盟潭先生、黃茂生先生帶來客語古文詩詞个吟唱做開場,分別吟唱古文詩詞,摎臺灣本土代表性詩人吳濁流先生个作品。同時也邀請政治大學彭明輝教授、臺灣師範大學胡衍南教授摎北一女中蔡永強先生,用共下談論个方式探討客語古文詩詞議題,望想經過討論个過程,分大家還較了解古文詩詞摎客語音韻內涵。
客語古文詩詞教材電子書提供5種腔調總共90篇个古文詩詞內容,排列个順序採用先韻文後散文,還過照時代个前後分類,又為著呈現客語特色,保留算係客家文化个特殊音讀摎註釋,提供摎一般古文詩詞教材無共樣个內容。另外為著方便先生上課,編有教學指導手冊,提供先生加深加闊个教材內容,說明古文詩詞朗讀个客語聲情特色摎客語字詞个用法。目前電子書已經在哈客網路學院上架咧(https://reurl.cc/mM33OW),歡迎多加利用、一同欣賞客語古文詩詞!
【華語版】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4月30日前往蔦屋書店松山店參加「客語古文詩詞教材製作出版計畫」成果發表會,並特別邀請立法院前院長游錫堃吟唱閩南詩,演示多元語言文化聲韻與趣味,顯現本土語言共存共榮的樣貌。楊主委希望藉由教材的推出,可以獲得更多學校老師與教育界的重視,並讓細人仔能夠直接透過客語學習經典作品,傳承客家語言文化。
楊主委表示,近年客委會不斷思索如何與教育部合作,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加強學校在本土語言教育當中的客語教育,使學生學習客語的比例可以提升;並與客庄的學校合作,推動客語沉浸式教育,從教客語變成用客家話教學。希望本次計畫推行後,可以讓細人仔在閱讀古典及經典作品時,用客語朗讀、吟唱,感受母語的文化內涵。
發表會上,由劉盟潭老師、黃茂生老師帶來客語古文詩詞的吟唱作為開場,分別吟唱古文詩詞,以及臺灣本土代表性詩人吳濁流先生的作品。同時也邀請政治大學彭明輝教授、臺灣師範大學胡衍南教授及北一女中蔡永強老師,以與談方式探討客語古文詩詞議題,期盼藉由討論過程,讓大眾更加了解古文詩詞及客語音韻內涵。
客語古文詩詞教材電子書提供5種腔調共90篇的古文詩詞內容,排序上採韻文後散文,並依時代順序分類,且為展現客語特色,保留屬於客家文化的特殊音讀及註釋,提供有別於一般古文詩詞教材的內容。另為便於教師授課,編有教學指導手冊,提供教師加深加廣之教材內容,說明古文詩詞朗讀的客語聲情特色及客語字詞的用法。目前電子書已上架於哈客網路學院(https://reurl.cc/mM33OW),歡迎多加利用、一同欣賞客語古文詩詞!
模範客語家庭表揚典禮活動4月27日於臺灣客家文化館隆重舉行,由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表揚59戶來自地方政府推薦之模範客語家庭,年齡層涵蓋6歲至102歲,橫跨4個世代。楊主委十分感謝並恭喜在場所有客語家庭成員,大家用自身母語和家人的力量,成就客家語言文化的傳承,也共同擔下了做為客家族群的重要任務,力量不容小覷,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情。
楊主委以客家八音團文化為例,傳統音樂是來自內在心靈的力量,可惜現代許多孩子卻少有接觸的機會。對於母語傳承這塊更是感同身受,若要傳承客家話,其實不一定要到處考試,也不見得客語說得好就賺比較多錢,但真實地作為客語家庭,就必須打從心底將祖先流傳下來的語言延續,這是我們生命當中最不可欠缺的一部分。
楊主委也說,孩子仍在學習階段時,長輩可以在家裡教客語,如「𠊎屋下(我的家)」,各地腔調的發音不同,「家」就是學習母語最好的地方,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同時,也要鼓勵大家在公眾場合多多講客,自己去星巴克、看醫生或在LINE群組聊天時,都常聽見「恁仔細(謝謝)」,這已是全臺的通用語。期盼客語自家庭努力傳承後,能再走出客庄廣傳各地。
客委會積極推廣客家語言文化,力求讓客語融入日常生活。自97年首辦客語家庭表揚活動以來,全國已有逾3,000戶客語家庭。為進一步表揚持續致力於客語傳習與推廣的家庭,在行政院「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下,訂定「獎勵模範客語家庭實施計畫」,請各地方政府推薦轄內將「講客」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參加模範客語家庭選拔。此次在160戶名單中,遴選出59戶模範客語家庭,盼鼓勵大家時時講客、儕儕講客(時時講客語、人人講客語)。
【客語版】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4月26號出席「𫣆記得:客庄在地記憶个紀念形式徵件」頒獎活動記者會,公布首獎同5組優選作品得主,還過特別頒分年紀盡細、唯一个國小參賽者蔡亞夏「特別獎」。楊主委恭喜所有得獎者,希望透過比賽,重新建立臺灣逐個客庄个歷史共同體,行向𫣆專專个記憶。
楊主委表示,臺灣歷史記憶同政治有當大个關係,無共樣个意識型態就會有無共樣个記憶。毋過現代人大體對建構記憶無共識,往擺先民會起廟紀念烈士,像苗栗頭份楊統領廟;日本時期就引入西方紀念碑同銅像,像後藤新平來感念佢對臺灣个貢獻;戰後黨國係在逐間小學打蔣介石銅像。下後到吔民主時代,大家就毋好分人監等去加添記憶,恁仔嗄尋毋得著自家个記憶,顛倒變做無記憶个人。像大部分苗栗獅潭人,毋知得在白色恐怖時期分人銃殺个5儕人,這件事情無成為「共同記憶」,還係逐暗晡看政論節目逐時行个議題,這就係𫣆生存个方式。
楊主委說明,希望透過比賽來摝汶臺灣个藝術界、設計界同建築界,使致大家開始重視臺灣係一個失憶个島,逐個庄頭、鄉鎮、村社都恁仔。全臺灣各個位所,毋單淨客庄地區定定,應該先尋轉地方記憶,假使連這個層次都無共識,乜已難上加一棧去建立國族共同記憶,這係客委會希望同大家共下打拚个方向。
客委會主辦徵件活動,經過兩回評選,百萬首獎得主係對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設計畢業个碩士趙尉翔、英國視覺傳達設計及時尚策展碩士彭雅倫共同創作个「落木.無邊」作品得著,希望喊醒在地民眾對228事件、白色恐怖時期个歷史記憶,還過開始來對話。彭雅倫乜講到喉嗹頭硬硬,佢講這個作品毋係為著𫣆自家,係希望竹東人做得記得這個位所頭擺个事情。
另外,5個優選作品分別係姜雲个「10分鐘計畫」、張道銘同林育萱个「自由之書」、施宥丞同溫雅嵐還有廖一豪个「(4066.62, 62)」、吳建興个「煙硝个紀念日-四部曲」、馮國安同王鈺瓛个「光跡 Path of Hope」,都彰顯出在地歷史个文化記憶。
徵件活動中,楊主委特別關心唯一个國小參賽者蔡亞夏小朋友,雖然厥作品無入圍,毋過表現出來个「客守長空」分楊主委試著當感動。楊主委認為,就算年紀細,毋過厥作品嗄表現出對客庄歷史特別个了解同關心,值得受著肯定同鼓勵,故所特別頒發特別獎,來鼓勵佢个煞猛同熱情。
徵件活動聚總在5大歷史事件,包含乙未保臺戰爭、太平洋戰爭、228事件、白色恐怖、823炮戰等創新設計个紀念形式,喚起大家對客庄在地記憶个關心同認識,乜得著已多設計師同藝術家煞力牯來參加,希望做得同客庄記憶透過作品持續流傳下去。
【華語版】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4月26日出席「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頒獎活動記者會,公布首獎及5組優選作品得主,並特別頒贈年紀最小、唯一國小參賽者蔡亞夏「特別獎」。楊主委恭賀所有得獎者,希望透過競賽,重新建立臺灣每個客庄的歷史共同體,航向屬於「我們的記憶」。
楊主委表示,臺灣歷史記憶和政治有密切關係,不同意識型態就塑造出不同記憶。但現代人普遍對建構記憶無共識,以前先民會蓋廟紀念烈士,如苗栗頭份楊統領廟;日本時期則引進西方紀念碑及銅像,如後藤新平以惦記對臺灣貢獻;戰後黨國則在每所小學建立蔣介石銅像。隨後漸入民主時代,大家開始不喜歡被人強加記憶,但卻找不到自己的記憶,反而變成沒有記憶的人。如大部分苗栗獅潭人,不曉得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槍殺的5人,這件事沒有成為「共同記憶」,依舊每天晚上看政論節目追流行議題,這就是我們生存的方式。
楊主委說明,希望透過比賽擾動臺灣的藝術界、設計界與建築界,讓大家開始重視臺灣是一個失憶的島嶼,每一個庄頭、鄉鎮、村社都是如此。全臺各地,不僅限客庄地區,應先找回地方記憶,假使連這個層次都沒有共識,也難以進階去建立國族的共同記憶,這是客委會希望與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
客委會主辦徵件活動,經兩輪評選,百萬首獎得主是由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趙尉翔、英國視覺傳達設計及時尚策展碩士彭雅倫共同創作的「落木.無邊」作品獲得,期待喚醒在地居民對228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記憶,並開啟對話。彭雅倫更激動表示,這個作品不是為了我們自己,是希望竹東人可以記住這個地方的過去。
另外,5個優選作品分別為姜雲的「10分鐘計畫」、張道銘及林育萱的「自由之書」、施宥丞和温雅嵐和廖一豪的「(4066.62, 62)」、吳建興的「煙硝的紀念日-四部曲」、馮國安及王鈺瓛的「光跡 Path of Hope」,共同彰顯出在地歷史的文化記憶。
徵件活動中,楊主委特別關注唯一的國小參賽者蔡亞夏小朋友,雖然其作品未入圍,但呈現的「客守長空」令楊主委深受感動。楊主委認為,即使年紀小,但作品卻展現了對客庄歷史的獨特理解和關心,值得受到肯定和鼓勵,因此特別頒發特別獎,以表彰努力和熱情。
徵件活動聚焦於5大歷史事件,包含乙未保臺戰爭、太平洋戰爭、228事件、白色恐怖、823炮戰等創新設計的紀念形式,喚起人們對客庄在地記憶的關注和認識,並獲得了眾多設計師和藝術家積極參與,期待能將客庄記憶透過作品持續流傳下去。
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范佐銘4月26日前往新竹市香山區,參加「新竹市立香山綜合運動場新建風雨球場規劃設計暨工程施作計畫」開工前視察,范副主委表示,希望透過此計畫可以打造一個讓鄉親打嘴鼓與舉辦文化活動的多功能場域,讓不論客家、Holo、原住民都能互相使用母語交流,傳承自己的文化。
范副主委提到,此工程源自客委會的「大禾埕計畫」,禾埕是客庄的伙房屋,是客家鄉親過去曬榖、休憩的場所,新竹市東區與香山區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有三分之一以上客家鄉親,希望大家可以善加運用完工後的場域,共下為客家語言文化的傳承打拚。另外,客委會每年都有舉辦「向原住民致敬活動」與「原客青少年三對三籃球賽」,期待未來香山綜合運動場完工後,可以舉辦跨族群的運動比賽,增進彼此的友誼。
新竹市市長高虹安則強調,新竹市的東區與香山區是重要的文化傳承區域,感謝客委會在經費上的挹注,讓新竹市去年順利啟用關東圖書館,也是客家的主題圖書館,接下來即將開工的香山綜合運動場,預計於5月1日開工、明年1月完工,相信完工後能成為香山區的新地標、市民朋友運動的好所在,並讓客家文化的傳承更加順利。
香山綜合運動場建於民國86年,是香山區重要的戶外運動空間,新竹市政府於109年向客委會申請補助改善,經客委會核定6,411萬6,000元,新竹市政府自籌1,221萬2,571元,合計投入總經費7,632萬8,000元,進行包含設置風雨棚架、籃球場、槌球場、親子廣場、PU休閒步道、景觀鋪面改善等內容,希望透過設施及景觀改善,提升民眾使用的頻率及品質。
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范佐銘4月29日前往新竹市關東市場,參加位於市場4樓的「新竹市客家會館開館暨展覽開幕式」,與鄉親共同見證新竹市東區核心文化據點的再升級,並期望未來客家會館結合1樓市場、3樓圖書館,發揮傳承客家文化與產業推廣的角色,持續為客家語言打拚。
范副主委表示,1樓關東市場是推廣客家美食產業的好位所,而3樓圖書館則提供後生、親子優質的閱讀空間,客委會近年持續將客庄圖書館打造成為「文化發電機」,希望作為客家文化推廣的基地,另外,客委會也推動「客語社區營造」,希望未來4樓的客家會館可以邀請在地社團多加利用,將「說客語」融入生活中,讓大家可以「想到客家、看到客家」。
新竹市長高虹安則提到,3樓圖書館自去年10月開館後,累積逾5萬參觀人次,客家會館則於去年5月發包,今年2月正式完工,未來大家可以在1樓逛市場買菜,到3樓圖書館借食譜,再到4樓客家會館看特展、參加廚藝活動,分享自己的拿手料理,將客家飲食文化傳承下去。
今展覽推出「客途竹跡-新竹市客家文化常設展」及「品味客家-關東市場好味特展」,常設展展現客家族群分布、產業及社會運動,而首檔特展則以關東市場為主角,講述其歷史、客家美食與市場裡的互動,展期即日起至7月28日止,活動詳情請至「新竹市客家會館」臉書粉絲專頁(https://pse.is/5tucn2)查詢。
新竹市政府於108年向客委會申請補助辦理「客家主題圖書館及客家會館改造計畫」,歷經林智堅與高虹安兩任市長接續努力終於完成,內容包含關東市場3樓閒置空間新設客家主題圖書館與4樓現有客家會館改造研習教室、廚藝教室等空間,經客委會核定補助3,780萬元,新竹市政府自籌720萬元,合計斥資總經費4,500萬元,期望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展覽及親子學習空間。關東市場如今同時具備市場、圖書館及客家會館之複合功能,成為區域核心文化據點。
「客庄遶山花 共下走相逐」桐花路跑活動,4月27日於臺灣客家文化館由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苗栗縣政府參議黃智群、聯合大學校長李偉賢、交通部參山管理處處長曹忠猷、中油公司主任黃國釗、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張杏枝等貴賓共下鳴槍,正式開跑,本次路跑活動分為「桐行組(10K)」與「桐樂組(6K)」兩種組別,期望民眾以跑步或漫步的方式沿途欣賞臺灣客家文化館週遭賞桐美景。
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表示:「臺灣客家文化館於桐花祭期間推出系列文化體驗活動,桐花路跑活動目的為透過路跑多元接觸賞桐景點,這次的路跑活動,也將環境友善議題納入規畫,先行為報名路跑活動的民眾種下20棵臺灣原生樹種—豆梨,更提供參賽跑者環保水杯夾,鼓勵跑者自行攜帶杯具或重複使用補給站水杯,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目前桐花花況已接近尾聲,歡迎民眾把握時機,遽遽來欣賞桐花,更希望民眾在賞花之餘,順便參與客家文化體驗及文化展覽,共下留下美好的客庄回憶與體驗,共下為永續傳承客家文化出力。」
本次桐花路跑活動路線以「遶山花」賞桐花為主題,規劃行經桐科一路及五路的跨谷大橋,欣賞銅鑼科學園區峽谷及遠眺天空步道的美麗桐花景色,更推出本次活動限定主題紀念撲克牌、毛巾作與在地美味粄食為完賽禮物;另為增加整體桐花氛圍,於展館內設置桐花打卡設施,讓民眾在室內空間也可感受美麗的桐花意象,並標示臺灣客家文化館週遭賞桐地圖,另於4月27、28日在戶外B1好客行尞前舉辦不插電音樂會及桐花樹下野餐饗宴,讓民眾自行攜帶野餐墊讓來此地賞桐,聽著音樂、欣賞桐花美景,一同在桐花樹下野餐高歌。
當日活動現場亦規劃設置市集活動,邀請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中分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國立聯合大學、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交通部觀光署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探採事業部等苗栗人文生態休閒聯盟單位,一同共襄盛舉,共同合作推廣客家產業、觀光旅遊、教育文化等事務。
臺灣客家文化館好客公園為美麗的賞桐秘境,現在館舍週遭的桐花已即將進入尾聲,歡迎民眾把握時間前往臺灣客家文化館,欣賞客庄美景,行尞客庄。臺灣客家文化館將不定期推出有趣的環境教育課程、文化推廣活動與精彩的展覽,詳細資訊,可上客委會客發中心官網https://reurl.cc/Ejr2Na或臺灣客家文化館官方粉絲團https://reurl.cc/2YZbkm 搜尋。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4月26日於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舉辦「中南東村史第三期人才招募說明會」,旨在廣邀對客庄村史撰寫感興趣的民眾,探索並記錄自身所在地的獨特歷史。說明會邀請到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何金樑主任、彰化師範大學李宗信教授、高雄師範大學洪馨蘭教授、臺北市立大學張弘毅副教授、東海大學王政文副教授、客家文史研究者林柔辰與前期客庄村史作者劉曉蒨博士等人,到場分享及傳承寶貴的撰寫經驗。
自2017年起,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推動村史寫作計畫,初期與國立交通大學及屏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合作,成功培育多個在地撰寫團隊。此計畫迄今已出版20冊村史,其中五冊更榮獲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11年獎勵出版文獻書刊」佳作。今年,計畫邁入第三期,將持續以大眾史學及在地史觀進行村史的撰寫,並藉由客庄村史平台整合數位資源,提供更多元的數位加值服務,如歷史地理資訊系統(HGIS)應用,豐富村史的內容與視角。
何金樑主任表示,特別感謝聯合大學持續協助輔導桃竹苗區客庄村史撰寫工作,本期更感謝彰化師範大學邀集各大學合作辦理中南東區客庄村史培訓工作,目前各場說明會參與人數都比往年增加,反應非常熱烈也非常成功。本期計畫不僅擴大辦理,更創新設計「培訓工作坊」,此舉旨在鼓勵學員與村史專家和學者共同探討,激發寫作靈感,也為有志於客庄村史撰寫的新手提供觀摩學習的機會,進一步建立穩定的共學機制。期望透過參與的學員將東南東區村落裡的故事或是地方家族故事,或者聚落裡的生命故事,透過梳理及蒐整重新詮釋屬於在地的村史脈絡,逐步建構聚落居民對原生客庄的認同感與歷史感。
全國客庄村史撰寫計畫已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及桃竹苗等地成功舉辦四場招募說明會,吸引超過百名學員報名參加。至於培訓工作坊也將在7月初開始,預計2025年完成第三期客庄村史的撰寫。繼台北場之後,客發中心也將於4月27日在花蓮(線上)和5月3日在台中客家樂活園區舉辦後續的招募說明會。
透過招募說明會,客發中心希望能吸引更多對客家文化有熱情的鄉親加入,一同挖掘並呈現客家村史的豐富多樣性。中南東區培訓工作坊也將在7月初開始,更多資訊請至本計畫臉書粉絲專頁查詢(https://reurl.cc/NQAXWq)。
報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擬於竹北六家校區興建商辦大樓,招致師生連署反對一事,客家委員會表示,陽明交大六家校區對於新竹縣竹北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地方歷史記憶地位及客家文化傳承意義,也是客家文資保存與再利用的具體實踐,籲請陽明交大尊重難得保存下來的客庄空間紋理與文化資產的整體環境,也建議新竹縣政府將該街廓範圍納入都市計畫文化保存區,共下維護客家文化。
客委會楊長鎮主委認為,文資保存不只是文資本體,還包括文資所連結的周邊生活環境,六張犁聚落當年保留作為交通大學客家學院用地,具備客家古蹟保存再利用的教育指標意義,期盼陽明交大能秉持在此設立客家學院的初衷,在兼顧客家文化保存及學校經營利益前提下,共同討論並重新檢討妥適的開發方案,讓本案能在開發與保存客家文化方面,共創雙贏的局面。
陽明交大六家校區本為六張犁聚落客庄傳統建築群,民國88年全區因竹北高鐵特定區開發,開發過程經過在地居民與文史工作者積極奔走,劃定為竹北六家民俗公園,其中包括問禮堂、林家祠、小問禮堂、大夫第、忠孝堂等古蹟,與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都是見證客家先民在此墾拓之重要文化資產。此後陽明交大在民俗公園內設立客家學院,成為國內唯一客家學術研究機構與客庄古蹟結合的優質範例。客委會期盼陽明交大能以傳承客家文化為主軸,重新思考規劃運用六家校區土地,讓民俗公園及其周邊的生活地景能永續保存。
為增進相關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發揮文化自治權能,建立推動與督導機制,提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鄉(鎮、市、區)落實客家文化語言復振,並依據客家基本法第四條第一項及第七條規定,期與文化資產保存法、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及研訂中之客語發展法等相關法規,共同結合成為配套規範,客委會參酌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族教育法等法律條文,經諮詢相關領域學者專家、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區)首長意見,擬具「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法」草案。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法」草案分8章計25條,主要針對客語、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及工藝、當代藝文學習與創作、空間美學及文化產業等面向予以規範,藉以強化推動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語言、文化、文化資產、產業與聚落等發展進程。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法」草案,現已依程序公告周知60日,同時登載於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站(https://www.hakka.gov.tw)「政府資訊公開-法規草案預告」及「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眾開講」(https://join.gov.tw/https://join.gov.tw/),對於本草案公告內容有任何意見或修正建議者,請於草案刊登次日起60日內(6月24日前)陳述意見或洽詢:
#承辦單位:客家委員會綜合規劃處。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北棟17樓。
#電話:(02)89956988轉分機516。
#傳真:(02)89956977。
#電子郵件:ha0558@mail.hakka.gov.tw。
為推行長照2.0政策,保障長照服務使用者及簽約者之契約權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審議通過衛生福利部研擬「居家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社區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及「機構住宿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等三草案(下稱本案),後續將由衛生福利部依法公告,並輔導長照機構業者遵守規範。
長照服務依其提供方式,主要可區分為三種:(1)「居家式」:到宅提供服務。(2)「社區式」:於社區設置一定場所及設施提供服務。(3)「機構住宿式」:以受照顧者入住方式提供服務。本案係依各式長照服務分別訂定三種契約規範,規範重點如下:
一、明定契約審閱期間
契約及附件原則應經簽約者攜回審閱至少3日。但有立即使用長照服務之需求時,長照機構仍應給予即時或合理之審閱期間。
二、明定長照機構之重要資訊揭露
長照機構應將設立許可證書、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證明(居家式除外)、收費標準、服務項目、服務使用須知,與爭議處理機制等重要資訊,揭示於長照機構內明顯處所,並主動提供消費者參閱。
三、明定長照機構之服務項目及收費標準
長照機構提供居家式、社區式及機構住宿式長照服務、喘息服務等服務項目,其收費標準依「政府補助」及「自費」區分如下:
(一)「政府補助」方案:長照機構提供政府補助服務者,收費標準應依「長期照顧服務申請及給付辦法」規定。
(二)「自費」方案:長照機構提供自費服務者,收費標準應由服務所在地主管機關依「長期照顧服務法」第35條核定。
四、明定長照機構之收退費方式
(一)「收費方式」:雙方應約定每月固定繳納前月或當月之長期照顧費及其他費用。至長照機構提供住宿者,收取保證金不得超過2個月長期照顧費。
(二)「退費方式」:長照機構應於契約終止當日起7個工作日內,將已繳服務費用按契約終止後之日數比例退還。但長照機構提供住宿收取保證金者,應扣除積欠費用後無息退還。
五、明定長照機構之費用調整
長照機構依據「長期照顧服務申請及給付辦法」收費者,不得調整費用;非依據前開辦法收費者,調整收費應報服務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定,並按下列方式辦理:
(一)「定期契約」:非經簽約者同意,長照機構不得調整契約所定費用。
(二)「不定期契約」:長照機構應提前二個月通知簽約者,簽約者應於一個月內回復是否同意。
六、明定雙方之終止契約事由
(一)長照機構終止契約事由
1.消費者符合重大或屆期未改善事由之情形,長照機構得終止契約。
2.為免使用者終止契約後未獲照顧致生危險,於使用者轉介安置前,長照機構仍負有照顧義務。
(二)簽約者終止契約事由
簽約者應於一個月前通知長照機構終止契約。但長照機構符合重大事由之情形,簽約者得逕行終止契約。
七、明定遺留物品及遺體遺物之處理
(一)「遺留物品處理」:使用者遷出長照機構所遺留之物品,長照機構應通知至少30日內取回。
(二)「遺體遺物處理」:長照機構提供住宿者,使用者於契約期間死亡時,應立即通知家屬領回遺體,家屬應於12小時內儘速領回使用者之遺體;遺物未依長照機構所定期限處理時,除雙方另有約定外,長照機構得依相關法規適當處理。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提醒消費者,與長照機構簽訂契約時,應仔細審閱契約條款,注意是否與「居家式、社區式及機構住宿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相符。另外,也呼籲長照機構業者,應對使用者提供良好之照護,所提供之契約應符合「居家式、社區式及機構住宿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倘有與前開規定未合,經令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主管機關得依法處罰。
主辦單位: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2024客家小炒全國爭霸賽中區初賽」今年由南投縣政府主辦,文化局特別開辦「客家小炒美食廚藝培訓研習」課程,除了為爭霸賽活動提前暖身,更透過研習推動客家美食文化傳承,培訓在地客家料理人才,讓餐廳業者乃至社會大眾,有更多機會透過客家小炒料理進一步認識客家美食及文化。
本研習文化局特別聘請客家美食料理專家呂金燕老師擔任傳統風味客家小炒講師,並由曾獲客家委員會「傑出客家廚師」殊榮的詹志強老師擔任創意風味客家小炒講師。課程自113年4月22日至5月27日,每週一下午1時至4時,在南投縣同德高中校內的專業中餐教室上課。
第一堂課由呂金燕老師掌廚,老師親自從處理食材、示範刀工開始,每個環節都詳細講解,逐步引導學生完成第一道客家小炒料理。各組學員呈現的佳餚,盤中豬肉、魷魚、豆干形狀均勻,色澤油亮金黃,再搭配鮮綠青蔥,令人賞心悅目,香氣更是瀰漫整間教室,學員亦倍感成就。
文化局表示,期冀學員透過客家小炒廚藝認識客家美食,永續傳承發揚客家文化。
客家委員會 版權所有©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