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期 │ 發行日期:2023年9月28日
來自世界25國 逾500位客家公民齊聚一堂 「202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桃園盛大登場
由客家委員會主辦的「202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於9月24日在桃園喜來登酒店盛大開幕,行政院長陳建仁、副院長鄭文燦以及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等皆共同與會,今天會議有來自世界各地25國的客家公民齊聚一堂,也包含56位國內外專家學者主持講座、共計超過500位海內、外社會菁英及青年領袖共同參與,有不少與會者更穿著在地傳統服飾,共同展現全球視野下客家多元的文化色彩。.....
由客家委員會主辦的「202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於9月24日在桃園喜來登酒店盛大開幕,行政院長陳建仁、副院長鄭文燦以及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等皆共同與會,今天會議有來自世界各地25國的客家公民齊聚一堂,也包含56位國內外專家學者主持講座、共計超過500位海內、外社會菁英及青年領袖共同參與,有不少與會者更穿著在地傳統服飾,共同展現全球視野下客家多元的文化色彩。
行政院長陳建仁首先以客語向來自全球各地的鄉親問候,強調正因爲大家都不忘記我們共同的根,台灣客家語言文化的復振才能從當年的1988年的還我母語運動,發展到今天的重返公共領域,同時發展出客庄三六九全方位區域發展的新貌,打造台灣成為世界唯一有完整客家政策的國家。陳院長細數各地社團在海外結合在地推動客家文化的成果,對於世界國際友人以及全球熱情的客家鄉親,以最實際的行動表達對客家的關心與熱愛,陳院長表示由衷的敬佩與感謝。
與陳院長連袂出席的副院長鄭文燦以回家的心情表示,過去擔任桃園市長期間,傾全力爭取舉辦世界客家博覽會,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也曾邀請25國駐臺大使參訪「國家級臺三線浪漫大道」桃園段,感受沿線的文化、產業、經濟、生態與人文地景。未來也期望攜手各界透過文化的力量,把客家文化的底蘊持續向下扎根。
楊主委表示,台灣自2002年陳前總統任內開始以政府的角色主辦第一次的全球客家文化會議,開啟連結世界客家網絡。本次會議的主題是「落地生根」,楊主委指出,過去我們總是提及有共同的祖先、千年榕樹一條根,重視客家的團結一致性,但在全球化的時代下,新客家精神是「過去珍惜水源頭,現在奔向大海洋」,未來更加強調的應該是落地生根、開枝散葉與多元性,在每一個國家汲取不同土地的養分,與其他的族群共同學習生活,希望客家都能成為當地社會有積極貢獻的公民。
面對未來楊主委表示,每一個新故鄉,都提供了成長的新養分,其他族群也成為客家學習的對象。期待客家人在全世界各地會開出無共樣的花朵,相信這是更精彩更有生命力的客家。期待藉由今天這樣的場合,匯聚世界各地客家的經驗與智慧,相互交流激盪,讓客家共同勇敢地航向未來。
2002年客家委員會首辦「全球客家文化會議」迄今已邁入第21年,承蒙海內外客家鄉親共下來支持,賦予客家源源不絕的創新力。本次國際盛會集結來自海內、外各領域、富有社會影響力的政要及企業家、社會運動倡議者、新型態媒體推廣族群文化者、跨族群音樂創作者、文學作家、推動少數族群語言及文化保存工作者等人士共聚一堂。
2023年全球客家文化會議以「落地生根:客家的全球化及在地化」為主題,利用24、25二日探討海外客家如何在地扎根,進而介入主流,並聚焦全球客家族群在異鄉萌發的公民意識與公共參與等議題。二日的研討會議分別由總統府蕭新煌資政講演「勾勒當前全球客家的發展與特色」,以及客家委員會楊長鎮主任委員進行「客家與現代世界之形成」的主題演講揭開序幕。
會議主題於全球化及在地化的架構之下,結合10項議題進行全方位的客家議題探討,會議首日聚焦於政治參與、族群關係、語言復振及文化、文學等議題,邀請印尼山口洋市前市長黃少凡先生、南非新堡市劉權毅議員分享華人如何進入主流社會、華人參政等實務經驗;在族群關係議題部分,邀請Robert Hew、張德來先生、熊大衛牧師等在地人士,分享在牙買加、馬來西亞及印尼觀察到的族群互動關係;語言復振的部分,張翰璧教授、澳洲阿德雷德大學諸葛漫主任及鄭展興博士於現場帶來精彩的發表,探討語言復振與族群發展的關係。
適逢全球首創的「世界客家博覽會」(2023 Hakka Expo),於8月11日至10月15日在桃園登場,博覽會以「Travel to Tomorrow天光日个客家」為主題,完整展現臺灣過去幾十年在復振客家所累積的成果,以及世界各國客家文化發展景況。這次全球客家文化會議的召開,客家委員會亦安排與會貴賓實地參訪,親身體驗客家的豐富多元樣貌。
有關「202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的詳細內容,歡迎關心客家發展的民眾可以上會議網站 ( https://www.ghcc.989.com.tw/)查詢,亦歡迎觀看線上直播,齊來關注全球盛會。
由客家委員會主辦的「202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9月25日於桃園喜來登酒店舉行閉幕典禮並簽署宣言,客委會主任委員楊長鎮期待透過大家共同簽署的宣言,可以作為全球客家人士未來共同努力的目標,並希望透過這兩天的會議,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讓大家互相學習、觀摩、交流,將推動客家事務的力量結合起來,讓客家在全球展現更強大的影響力。
25日的全球客家文化會議,首先以楊主委的主題演講「客家與現代世界之形成」為第二天的議程揭開序幕,他表示,希望透過此議題鼓勵大家朝「客家的世界與世界的客家」作為接下來努力的方向,並期待各國積極貢獻,和其他族群共同合作、相互認同,一起維持、促進世界各國政府尊重、保存與發展客家語言文化。
楊主委強調,大航海時代與殖民貿易是推動客家進入現代世界舞台的重要關鍵,由於貿易經濟對大量勞動力需求提升與移民浪潮的興起,西方力量向全世界殖民擴張,在此基礎上,客家人在不同區域、行業、階級參與現代世界的建構。客家人雖然在殖民貿易當中扮演著低層的勞動角色,但隨著全世界的殖民地解放,可以看到客家人突破自我,重新找到自己的地位,並在現今世界嶄露頭角。
今日的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在於探討音樂藝術、媒體傳播、經濟發展、社會運動及在地國積極公民等議題,加拿大華裔導演江明月、余畑龍音樂創作人及暹羅客家社團主席陳琳麗,探討客家人對牙買加音樂發展及馬來西亞、泰國暹羅客家音樂現象;馬來西亞藝人和內容創作者吳美錡,就客語自媒體環境進行分享年輕人如何對客語產生興趣,紐西蘭毛利電視臺首席執行官Shane Taurima及獨立跨文化記者曾樂昂亦分享媒體傳播的重要性。
而就經濟發展層面,泰國安美德集團邱威功總裁、全球臺灣客家聯合總會葉義深總會長、中國信託董事長利明献及世聯倉運黃仁安董事長,在推動經濟產業發展與客家文化上皆有卓越成就,分別就客家與在地國經濟發展分享實務經驗。最後,來自馬來西亞的莊白祺、張次耀先生及林士粧女士,分享了參與社會運動、於當地社區進行文化推動情形。
經過大家兩天來的熱烈討論,今日大會宣言,共提出五點主張,作為全球客家人士共同努力的目標,第一,深化公共事務與公民參與;第二,拓展經濟活動以貢獻在地社會;第三,強化與周邊族群交流;第四,復振客家語言與文化;第五,發展客家文學藝術與音樂戲曲。客委會表示,會議結束是行動的開始,期許大家回國後以此五大綱領,各自努力,並期盼來年持續交流,共創新个「全球客家」文化。
這次全球客家文化會議的召開,客委會亦安排與會貴賓於9月26日前往「世界客家博覽會」(2023 Hakka Expo)實地參訪,親身體驗客家的豐富多元樣貌。有關「202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的詳細內容,歡迎關心客家發展的民眾可以上會議網站( https://www.ghcc.989.com.tw/)查詢,亦歡迎觀看線上直播,齊來關注全球盛會。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9月22日出席「世界客家研究大會暨全球客家研究聯盟(Consortium of Global Hakka Studies, GHAS)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開幕式。楊主委表示,客家近代研究的發展是一個重新建立客家人自我認同及完整客家知識體系的重要工作,更是台灣公民、各國的客家公民共同重新看待世界的新方式,客委會將全力支持學術研討盛會持續發展、接力相傳。
楊主委認為,客家研究的發展可分成「中華性的研究、客家性的研究、落地性的研究、世界性的研究」四大階段。第一階段的研究是從1920年起,為客家的本質或源頭,這時期主要觸及到關於客家人口的議題,其應來自於中國中原地帶。第二階段是客家性的研究,其應源於中國東南山區,可能在族群關係、國家變動之下,漸漸地被認為是一群客家人,所以這個階段會聚焦在觀察客家人如何形成。第三階段是落地性的研究,聚焦在東南亞,發現各國客家的在地化與彼此的異質性。第四階段即將展開,在地理上開始要擴充到印度洋、太平洋與加勒比海,看到客家在殖民主義時代與非洲裔、印度裔共同出現在熱帶種植園,並參與各殖民地的建國革命。在後殖民時代參與前殖民地的社會與國家重構,也因此共同形塑了現代世界的形成。所以這是客家的世界性與現代性研究。
「世界客家研究大會暨全球客家研究聯盟」國際雙年會學術研討會從9月22日至24日在桃園市登場,主題為「客家的在地、全球與多樣」(The Local, Global and Diverse Hakka),邀請許多國內外學者探討客家認同、語言與文學、社會組織、宗教與信仰等議題,共計發表49篇論文。大會中,來自美國芝加哥的麥迪遜媒體管理有限責任公司(Chairman and CEO of Madison Media Management LLC)主席兼執行長Paula Williams Madison其祖母即為客家人,因此Paula致力於研究自家的族群歷史背景,並成為本次圓桌論壇的座談人之一,引起大會現場一陣驚呼。
全球客家研究聯盟(GHAS)是由台灣、美國、日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及等7國10所大學於2019年12月10日共同成立的國際性學術交流平台,GHAS成員以機構做為加入聯盟的成員單位,經簽訂全球客家研究學術合作備忘錄(MOU)共組而成,各成員之間亦可個別簽訂兩校間之學術交流備忘錄,增進國際學術交流,提升台灣客家研究的能量,以奠定台灣在全球客家研究的中心地位。
客家委員會歷時3年拍攝製作桐花紀錄片《花若盛開》,9月26日在光點華山電影館舉辦「臺北首映會」,片中的男主角「火炎伯」(郭火炎先生)與家人特別從苗栗獅潭北上參加,與客委會主任委員楊長鎮一起觀影,楊主委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帶領大家感受桐花山林的美麗與哀愁,也讓人們重新看見客庄文化與人文底蘊,期待日後大家上山賞桐時,可以重新「看見桐花,看見客家」。
片中要角高齡98歲的火炎伯昨天因彎腰過門檻時不慎摔傷,但幸無大礙,一早重然諾從苗栗獅潭的家鄉出發,現身力挺臺北華山首映會。邀請大家透過本片走入客庄感受山林的四季與更多動人的客庄故事,並親自感謝大家的支持,令在場者為之動容。
楊主委表示,這是一齣適合三代同堂來看的影片,第一代人是像火炎伯到山上種下油桐樹的人,而第二代人則是撿拾油桐子賣錢的人,對他們來說,油桐山林是經濟生活的基礎;而再下一代的人們,已經成為四、五月油桐花盛開時,欣賞油桐花的人。從油桐樹變成桐花樹,從名稱上的差異可以看出油桐在社會中的意義,已經從經濟轉變成一種美好生活的意念。
楊主委說,看油桐花的世代,不記得種油桐樹的世代,也不記得撿油桐子的世代,當目前看油桐花的世代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油桐樹的稱呼也成了桐花樹。因此,我們希望看桐花樹的人,能夠記得種油桐樹的人和撿油桐子的人,看到油桐樹下人們的生活情景,不再只是觀光,而是在欣賞油桐花的同時,可以看到客庄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內涵。
《花若盛開》以「里山精神」出發,記錄了郭火炎一家與他生活周遭的地景環境,勾勒出花開花落油桐樹身影旁客庄的山林、田野,以及聚落所共構的人文脈絡與美感底蘊。《花若盛開》更是近年臺灣難得一見的土地紀錄片,於112年9月15日重回苗栗獅潭拍攝地封街放映,獲得鄉親廣大迴響與肯定,更讓不少鄉親感動大呼:「我的家鄉好美!」
導演邱銘源先生長年關心環境與土地議題,他提到除了儘可能完整陳述事實外,更期待能提供視聽大眾不同的視野,導演在影片中刻意留下了一些餘韻,只是淡淡的讓大家沈澱思考,讓大家回想童年的回憶、故鄉的味道還有永遠忘不了成長的酸甜苦辣…;坐在大灶前看火光的演出,是導演童年的回憶,在片中也不斷隱喻客家香火精神傳承。
製作團隊也特別提到,「獅潭消息」這本書彙集過去歷史前輩的努力,也是《花若盛開》這部紀錄片的重要養分,導演期待引導行動,鼓勵新世代看見上一代前輩為鄉為土地社會貢獻的價值;從獅潭前輩努力的歷史中找到振興獅潭精神的答案,這才是紀錄片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片中並邀請包括金馬獎音樂人李宜蒼、翁士凡老師配樂;片尾音樂則由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演唱《行過》,為講述愛與家鄉情懷的客語歌曲,深深相襯本片家與故鄉永遠是心之所繫的地方。片名書法由蒼勁瀟灑風格的蕭春生老師題字,共同協力完成這部里山客庄、生活、愛與家的人文紀錄片。
為讓更多大眾可以欣賞到這部影片,後續規劃洽談院線上映及公益播映之安排,詳細資訊可關注客家委員會及《花若盛開》粉絲頁訊息。期待更多民眾透過紀錄片的鏡頭,感受本片所要傳達的溫暖與背後的精神意義!
有大武山下小奧運之稱的六堆運動會,113年3月即將在前堆麟洛登場,將舉辦近20項賽事,9月22日由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江杰與主辦麟洛鄉鍾慶平鄉長、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李明宗處長、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楊瑞霞主委、吳振中鄉長、賴文一鄉長、林國順鄉長、六堆運動會曾耀群執行長等六堆各鄉區代表及陳承興、陳承興、林顯堯、古志海、陳振源等多位在地企業家及仕紳於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共同討論,期許越來越多人參與及關注,並發揮六堆運動會的社會影響力和客家在地的文化認同。
客家委員會副主委周江杰表示,六堆運動會能歷時多年舉辦不輟,體現了六堆人彼此扶持團結的精神,在客委會楊長鎮主委的大力支持下,進行品牌化經營管理,邀集體育、行銷宣傳及產業等各界人士參與,致力於「組織升級、賽事升級、參與升級」,更與國際賽事項目接軌,如霹靂舞、攀岩、幼兒滑步車、馬拉松等,將傳統與創新融合,展現運動會的兼容並蓄,同時讓六堆在地的選手在培育過程中就被看見,也陪伴選手們一起成長,凝聚六堆的向心力。另外,今天更有新竹縣寶山鄉魏銘德簡任秘書、峨眉鄉及北埔鄉公所的代表慕名而來,共同觀摩六堆運動會籌備會議,為大隘三鄉運動會暖身準備。最後希望明年六堆運動會能夠越來越好,越來越熱鬧,屆時邀請所有客家鄉親及全臺灣所有好朋友一起到屏東麟洛參加第59屆六堆運動會。
六堆運動會明年即將邁入第59屆,是高屏地區的盛事活動,更是臺灣本土舉辦延續最久的運動會,每年運動會由六堆(前堆、後堆、左堆、右堆、中堆、先鋒堆)各鄉區輪流辦理,明年輪由前堆麟洛鄉主辦,客家委員會為達到中央支援、地方主導,由周江杰副主委擔任籌備委員會議召集人,並邀集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楊瑞霞主委及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李明宗處長擔任副召集人,共同透過運動賽事將客家子弟團結一起,不但能鍛鍊體魄也將傳承百年的客家精神發揚光大。
這次的籌備會議大家集思廣益,以六堆前堆麟洛(長治)為軸心來舉辦六堆運動會,期望透過在地企業共同參與,讓活動越來越有活力,藉由民間參與凝聚六堆的共識,攜手永續傳承;同時也很感謝籌備委員等民間友人於會議中率先拋磚引玉贊助鼓勵選手之相關經費,陪伴六堆子弟共同成長與茁壯,此義舉也獲得在場各企業代表的熱情響應。籌備會後由本次大會主席鍾慶平鄉長邀請麟洛鄉及長治鄉各村村長及代表會同會師同心為辦好明年六堆運動會共下打拚。相信每年六堆運動會老嫩大小共下參與,不分族群皆能對六堆的文化及地域產生認同。
序號 | 辦理 時間 |
辦理 地點 |
活動 內容 |
---|---|---|---|
1 | 2/24(六) | 麟洛國小 | 六堆勇士馬拉松 |
2 | 2/24(六) | 麟洛國小 | 客家花燈DIY彩繪創作 |
3 | 2/24-25 (六-日) |
麟洛國小 | 幼兒滑步車、網球 |
麟洛國中 | 羽球、排球 | ||
麟洛鄉 中華路 |
競速溜冰(公路賽) | ||
4 | 3/2(六) | 前堆 麟洛鄉、長治鄉 |
前堆歷史古蹟巡禮 |
5 | 3/6(三) | 六堆忠義祠 | 聖火引燃儀式 |
6 | 3/6-8 (三-五) |
六堆 各鄉區 |
聖火傳遞遶境 |
7 | 3/9-10 (六-日) |
麟洛國中 |
|
麟洛國小 | 田徑、大隊接力、桌球、軟網邀請賽 | ||
麟洛棒球場 | 慢速壘球 | ||
國道3橋下槌球場 | 槌球 | ||
8 | 3/9(六) 15:30-16:00 |
麟洛國中 | 開幕典禮 |
3/9(六) 18:30-21:10 |
選手之夜 | ||
9 | 3/10(日) 16:00-17:00 |
麟洛國中 | 閉幕典禮 |
針對台北市客委會徐世勳主委對外宣稱客家委員會對台北市義民祭典補助額度從一千萬元降至三百萬元一說,恐造成各界誤解,客家委員會9月26日特予說明如下:
105年本會分攤北市義民祭典共一千萬元經費,係因台北市客委會提出在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內,常設表演台之硬體需求,其分攤經費為七百萬元,祭典活動本身為三百萬元。然此案並非成例,現任市府未予表述,恐有失察,特予說明。
依據「中央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補助辦法」,台北市政府財力級次並不在補助對象範圍。惟基於客家義民祭的重要性,本會特以分攤方式協助。查本會近年對各縣市舉辦義民祭典之經費分攤或補助,多參考原始提案總額與本會相關預算使用部署,協助經費額度在一定區間內浮動,並未有大幅變動之情形。
台北市政府義民祭典近年之額度與其他財政能力較弱的地方政府相較,確實未有偏低的情形(如附表)。112年度相較111年度略低,亦係參考台北市政府自編經費額度所致。
本會112年度對台北燈會即以高標準之一千萬元分攤共襄盛舉。另如「雨馬」逕由本會辦理之多種大型藝文活動,亦以台北為主場強化首都客家藝文的發展。
本會至為盼望與台北市等相關地方政府,共同努力落實客家文化復興,與各縣市一致推動地方客家發展計畫,攜手讓客家文化更有生命活力。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9月22日舉辦「物思人:以物件與原鄉記憶閱讀當代台北客家」開幕式,展覽以「物質」作為核心,思考台北如何作為客家新原鄉進行歷史敘事,更企圖考掘客家人的美學意識與遷徙間的關係,同時於9至11月間的週末,舉辦19場教育推廣活動,讓觀眾對展覽有更豐富且深刻的體驗與認識。
今天開幕表演活動由舞蹈藝術家張猷琛帶來精彩的-「行路」登場,接著由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徐世勲致詞,徐世勲表示:「台北作為多元移民組合的城市,客家人約占五分之一的人口數,在這裡面二次移民到台北的客家人不在少數,而隨著時代變遷都會客家人對於客家文化的認識及認同流失更顯嚴重,希望透過這場展覽,幫助大家重新思考台北做為客家新原鄉所型塑出的當代都會客家內涵,也是本展覽的關鍵核心」。
接續活動由本展藝術家羅懿君策畫的「糖蜜、酒精、健身工坊」表演,精彩又生動的演出讓與會貴賓看得目不轉睛,緊接著由本次參展的藝術家以及與會貴賓一同上台進行開幕儀式將活動燈箱點亮,展覽也在此時正式地揭開了序幕。
本次展覽邀請跨世代的藝術家帶出自己的客家經驗與客家關懷,在展覽中為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帶來對話空間,支持他們分享彼此的客家經驗,進而產生當代台北客家的認識與認同,展覽中可以看見已故導演李行先生的經典客家電影《原鄉人》以及邱子晏藝術家藉由補拍形式以回應李行導演的《小城故事》,還有資深客家紀錄片導演彭啟源與藝術家兒子致穎進行的跨世代合作《山誦》,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對話,讓台北都會客家展現繽紛且充滿活力的共融概念。藝術家羅懿君藉由其作品回應客家產業變遷、藝術家康雅筑從客家的織染文化轉譯全新創作、吳梓安導演《此岸:一個家庭故事》和港籍藝術家羅玉梅《客途秋恨》展現了離散與團圓過程的羈絆、舞蹈藝術家張猷琛為展現台北客家人的返鄉過程的精神狀態,結合金屬工藝進行作品《行路》演出,展覽現場結合香水品牌《迷香人Pure way》香氛,讓客家人產業-樟木、菸草等香味環繞於展覽中。
即日起,展覽現場將準備300份香水小禮品,只要填寫展覽滿意度調查的觀眾,就可以換取一份禮品喔,數量有限換完為止,更多詳細活動資訊可以上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網站FB粉絲專頁查詢。
主辦單位: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國姓鄉公所辦理「2023客庄大節-南投・國姓搶成功」系列活動,推戰船競賽與來尞客家流行歌曲競賽,即日起受理報名,詳細資訊請至報名網址中下載簡章。
推戰船競賽報名網址:https://reurl.cc/0ZX759。
來尞客家流行歌曲競賽報名網址:https://reurl.cc/MyNqqv。
主辦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獎勵「研究苗栗文史專題論文計畫」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止公開徵求優秀苗栗文史專題論文,最高獎金新台幣2萬元,獎勵名額擇優錄取,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提出申請,相關表件及注意事項請上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網站(http://www.mlc.gov.tw/)-表單下載,或親至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文化資產科索取。
112年度「研究苗栗文史專題論文」計畫,皆須為未曾公開發表之論文和影片方能投稿,學位、影音論文組對象為國內各公私立大學院校碩、博士班研究生(不拘所別),論文限當年度內(前一年11月1日起至當年10月31日止)有關本縣之各項人文研究(含史地、社會、經濟、建築、藝術、文學、女性議題…等領域),並已通過學位審查,最高獎勵金以2萬元為原則。
專題論文組對象則不限,凡關心苗栗文史發展之人士皆可參加,論文需與本縣各項人文題材有關(含史地、社會、經濟、建築、藝術、文學、女性議題…等領域),且為未曾公開發表之論文,最高獎勵金以1萬元為原則。
文化觀光局表示,文觀局自91年起即開始舉辦這項獎勵計畫,鼓勵民眾研究本土文化,展現素材的多樣性,為日後研究苗栗文史累積出更具價值的研究。
經審查通過之獎勵論文,將優先列為「苗栗文獻」編印文稿,不另致稿酬;影音審查通過者,將會把作品影音檔8至15分鐘精華版本放置本局官網1年。有意願的民眾歡迎上文化觀光局網站下載參考相關申請表單或電洽文化觀光局文化資產科352961轉713(承辦人:夏小姐)。
客家委員會 版權所有©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