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第783期 │ 發行日期:2023年3月31日

本期主題

共創台三線與藝術季願景Falabidbog 不分族群共創客家認同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由客家委員會主辦的「第2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即將於6月24日到8月27日於台三線上展開,這場跨域5縣市(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長達150公里的藝術活動,策展工作已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包括策展人、藝術家、設計師、餐飲顧問、媒體行銷及在地共創等30多個團隊,共80多位的策展核心成員及地方夥伴,3月25日一同齊聚台北以策展共識會的形式,暢談籌辦藝術季的初衷,並凝聚本屆藝術季的創作方向與共識,共同提出對台三線藝術季的長期發展願景。.....

《詳全文》

本期主題

共創台三線與藝術季願景Falabidbog 不分族群共創客家認同

由客家委員會主辦的「第2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即將於6月24日到8月27日於台三線上展開,這場跨域5縣市(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長達150公里的藝術活動,策展工作已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包括策展人、藝術家、設計師、餐飲顧問、媒體行銷及在地共創等30多個團隊,共80多位的策展核心成員及地方夥伴,3月25日一同齊聚台北以策展共識會的形式,暢談籌辦藝術季的初衷,並凝聚本屆藝術季的創作方向與共識,共同提出對台三線藝術季的長期發展願景。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客家委員會主委楊長鎮表示,客家人30年前走上街頭(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運動),讓大家看見、聽見客家人聲音的公民運動,經過了這麼多年,台灣的社會文化不斷在改變、累積能量,自從客委會2019年舉辦第1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後,客家文化和美學的能量大爆發,成功讓國內外的人看到、體驗到台灣客家獨特美學。

楊長鎮指出,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就是一個不斷對話的過程,回顧過去台灣的客家文化,如同20年前客家委員會要籌備客家電視台時,面臨未知的挑戰。現在第2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即將展開,也有更多熱情的團隊、志工參與,而這屆主題是Falabidbog,將展出更多精彩的台三線客庄美學、飲食特色文化,歡迎大家來台三線共下來參與,這場藝術季盛會。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不同於過去以藝術創作為主的藝術季策展思維,本屆台三線藝術季在策劃階段就設立了「藝術策展」、「設計導入」、「跨界文化實驗計畫」等3大主軸,前所未有地集合了數十個國際及地方團隊加入共創,從團隊組成、創作面向,到多元文化演繹的成品展現,皆與本屆藝術季Falabidbog 的主題意象相互呼應。

Falabidbog是客語多彩繽紛的意思,在過去低調內斂的台三線客庄生活場域,與多族群文化長期以來相互交流激盪,呈現出多元且豐富的面向與內涵,Falabidbog也有全新的詮釋與意義,本屆藝術季以此為題,期盼打開客家文化多元討論的空間與想像。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藝術季總策劃團隊,同時也是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指出,感謝客委會讓我們有機會做這件事情,可以在每一個地方跟更多的人接觸,大家花很長的時間,「很像社區營造、很像創生計畫,但它是藝術季。」這次藝術季有藝術策展、設計導入與飲食計畫,是各方經驗湊在一起凝聚而成的方向。

陳邦畛說,「參與者或許不是客家人,但大家做客家事,我們就是客家國家隊。」就如同主委提到的,做客家不是為了客家人做客家,而是為了國家而做客家。「客家文化過去因為只有客家人參與,只是客家人的客家,圈外人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非常可惜,希望可以透過這次藝術季,藉由不同領域、不同專業、不同族群的人合作,讓客家成為每一個人的客家。」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總策劃團隊左腦創意執行長程詩郁分享了藝術季策劃啟動一年多至今的感受。他表示,包括自己在內的大部分共創團隊成員們,都是非客家人,大家都不被血統身份所侷限,帶著認同客家的心情,與讓大眾能更看見客家的使命而來,透過各自不同的專業,希望創造出大眾理解客家及多元文化的機會。而當越多人參與客家、了解客家,這個文化的包容性和養分就會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正向的文化發展循環,而這同時也是我們希望彼此能在這個藝術季的平台上互相汲取的能量。

以Falabidbog為主題的第二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即將在今年6月24日到8月27日正式展開,從藝術、設計及飲食文化三大軸線,再度重新翻轉大眾對客家多元文化的既有認知。即日起,精彩豐富的藝術季暖身活動已次第開展,邀請大家隨時關注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官方臉書粉絲頁,獲取藝術季籌劃發展的第一手資訊。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官方臉書粉絲https://reurl.cc/XLQ1RR

《詳全文》

新聞快報

打球、泡茶聊天、辦桌都難不倒! 苗栗竹南博愛公園風雨球場正式啟用

為提供客庄居民不畏風雨的健康休憩活動場域,客家委員會補助苗栗縣政府辦理「竹南鎮博愛公園風雨球場興建計畫」,客委會主任委員楊長鎮3月24日前往苗栗竹南參加竹南鎮公所舉辦的「博愛公園風雨球場啟用典禮」,期完工後的風雨球場能為民眾帶來兼具休閒運動、社會教育及藝文活動等多功能活動空間。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竹南鎮的客家人口超過三分之一,按照客家基本法,其被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楊主委表示,蔡英文總統當選時,特別強調要照顧客庄的基礎建設,當時客委會考慮到許多客庄基礎建設不夠完善,且嚴重缺乏青少年運動的設施,因此在與地方政府多方討論下,大家取得共識,期望打造出一個風雨球場是可以讓孩童、年輕人安心打球,長輩們可以在這裡活絡筋骨、泡茶聊天,說不定娶媳婦、嫁女兒也可以辦桌的一個多功能活動空間。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楊主委強調,風雨球場啟用後,希望年輕朋友可以多加使用,同時不要忘了打球的時候,多說我們自己的母語,像是用客語和holo話來交流感情,因為平時這兩種母語在公共場所較沒有機會出現,因此無論是運動、集會,多使用我們的母語,讓它持續傳承下去,這也是客委會一直以來肩負的義務和使命。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今天啟用典禮由客委會主委楊長鎮、立法委員陳超明、苗栗縣政府副縣長鄧桂菊、竹南鎮公所鎮長方進興等人共同出席,並邀請竹南鎮代表會、地方里長及議員等人,一同為竹南博愛風雨球場開幕。開幕表演請來中台灣聖天龍獅團祥獅獻瑞,熱鬧慶祝竹南鎮博愛公園風雨球場正式啟用。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竹南博愛公園位於市中心,是苗栗縣竹南鎮都會中心主要的公園,興建於民國86年,周邊除公園景觀、步道及座椅等設施外,另設置兒童遊戲設施、溜冰場、網球場,球場設置至今已20餘年,已顯老舊,且居民反映苦無雨天可運動之場域,為打造一處健康、全天候可使用之活動休憩場所,由客委會補助苗栗縣政府2,700萬元,並由竹南鎮公所自籌300萬元,打造全新客庄禾埕風雨運動場。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客委會表示,感謝竹南鎮公所耗時3年,從辦理規劃設計興建到驗收,經過COVID-19疫情影響導致物價大幅上漲等困境,仍秉持客家團結一致的精神克服困難,為客庄及客家鄉親共同打拼,建設多功能運動場所,打造健康休閒城市,希望大家共下來竹南博愛公園風雨球場,運動健身、交流感情。

《詳全文》

戰後第一代畫家典範何肇衢辭世 客委會頒贈旌揚狀

客委會一等客家事務專業獎章得主何肇衢先生是享譽盛名的客籍繪畫大師,112年3月2日因罹患冠狀病毒重症辭世,享壽93歲,客委會主委楊長鎮為表達深切哀思與敬意,於3月26日下午前往臺北市第二殯儀館參加告別式,並頒贈旌揚狀,感念何肇衢老師一生對臺灣繪畫藝術發展的貢獻。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楊主委表示,客籍藝術家何肇衢老師是臺灣現代藝術發展非常重要且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他的畫作能呈現出一種平和明樂、安心、安好的畫風,當欣賞他的作品時,能感受到滿滿的平安和祝福。何老師是臺灣客庄出生的子弟,透過他的創作讓大家看見他在面對人生困難時,不放棄而苦盡甘來的過程,也希望更多後輩能看見、學習老師一生不輟的藝術創作精神。

何肇衢老師出生於新竹縣芎林鄉的客家農村,承繼父親繪畫的天份,就讀中學時受美術教師啟蒙,進入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科就讀,後受聘於北師附小擔任美術教師直至退休,隨後主持「宜園畫室」指導社會人士繪畫,終身投入藝術教育,更擔任本會舉辦多屆客家美展之籌劃委員及總顧問等職,並親自參展,鼓勵提攜年輕藝術家不遺餘力。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何老師在五兄弟中排行第一,國內畫壇上有所謂的「何家班」,受到大哥的影響,4位弟弟中就有3位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二弟何耀宗與大哥一同考取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科,畢業後從事藝術教職,三弟何恭上為藝術圖書有限公司發行人,四弟何政廣曾任《雄獅美術》主編,後來創辦藝術家雜誌社。何肇衢的創作以油畫為主,受法國具象派作品、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與畢卡索作品影響,藝術風格除接觸世界繪畫潮流外,亦與「五月」及「東方」等現代畫會成員交流切磋。

何肇衢老師一生創作不懈,自1966年舉辦生平第一次個展起,至2021年11月,已累積辦理35次個展。他的作品也獲獎無數,1957年作品《芳蘭山》獲第20屆臺陽美展佳作,1958年作品《室內》獲第13屆省主席獎第三名,1959年作品《九份街景》、1960年作品《後街》與1961年作品《船》連續獲得第14-16屆省展第二名;1958年作品《後窗》、1959年作品《小孩與鳥》與1960年作品《田園》分別獲第21-23屆臺陽美展臺陽獎。其一生致力於繪畫藝術,留下許多珍貴的作品,也提攜不少年輕的臺灣後生,是臺灣戰後第一代畫家典範。

《詳全文》

他們用母語演說寫作當慶 「全國語文競賽」展現多元本土語言生命力

由教育部主辦、文化部、客家委員會及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協辦的「111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本國語文競賽」3月24日在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行頒獎典禮,客委會副主任委員范佐銘親自到場頒發客家語演說及客家語作文書寫獎項,並鼓勵年輕學子持續用母語進行創作、書寫歷史,將阿姆个話傳承下去。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范副主委表示,承蒙教育部舉辦本國語文競賽,讓年輕學子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母語,這次比賽項目包括演說與作文,說(講)是溝通的第一步,作文則是進一步將想法寫下來,讓更多人看到的方式,111年曾貴海醫師寫的客家詩得到厄瓜多惠夜基國際詩歌獎,也是亞洲第一人,表示國際對臺灣客家文學的肯定。

范副主委也提到,客委會與教育部、文化部及原民會共同推動「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5年投注300億經費,推廣傳承各個族群的語言,期盼在場來自客家、holo、原住民族等不同族群的學生能持續用自己的母語,寫出自己的文化與歷史,未來同樣有機會得到國際詩歌獎甚至諾貝爾獎的殊榮。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111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本國語文競賽」已於112年3月12日圓滿落幕,競賽當天來自全國45間大專校院,共計127位語文好手展現語文實力,最終由56位學生獲得優勝,並於今日舉行頒獎典禮,獎勵優勝者傑出表現,另頒發獎狀及優勝獎金共新臺幣58萬6,000元。

本次競賽項目包含「動態」演說(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族語)以及「靜態」作文(國語、閩南語及客家語)兩大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邱祥祐同學,除了是首屆客家語演說第1名,本次更勇奪客家語作文電腦打字組第1名佳績,值得肯定。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教育部自110年起舉辦首屆「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本國語文競賽」。本次為第二屆賽事,邀請文化部、客家委員會及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協辦,跨部會攜手推廣本土語文,同時更首度增列優勝獎金,前三名獎金分別為1萬5,000元、1萬元、8,000元,此外更享有至客家電視臺、公視台語臺及原住民族電視臺優先實習、工讀機會,藉此鼓勵年輕世代多說、多用本土語言,落實本土語言的日常使用,活化多元本土語言生命力。

「111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本國語文競賽」得獎名單已公布於活動官網(https://reurl.cc/5MRYgn),歡迎上網瀏覽。

《詳全文》

屏東鄉親才有的玩埤球場 多功能場域顛覆你的想像

屏東新埤國中長久以來因缺乏室內運動場所,以致體育教學常受天候影響,加上原球場地坪材質呈現多處破損與凹陷,易造成學生運動傷害,為提供學生及居民更加安全、便利的健康休憩活動場域,客家委員會補助屏東縣政府辦理「屏東縣新埤國中風雨球場計畫」,客委會副主任委員范佐銘3月25日前往屏東新埤國中參加「新埤國中村校聯合運動會暨風雨球場啟用典禮」,期完工後的風雨球場能為學生及鄉親帶來兼具休閒運動、社會教育及藝文活動等多功能的活動空間。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范副主委表示,感謝新埤鄉鄉長帶領的團隊,讓我們的客家庄有這麼好的建設,還有客家事務處處長李明宗,長期推動客家事務,在這邊代表客委會楊長鎮主委,感謝大家長期對客家語言文化的支持,尤其我們屏東縣體育發展中心黃柏翰主任,他本身雖不是客家人,但仍用心發包、監督球場的施工,我想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所有的母語都是我們的國語,期望大家為自己的母語持續打拚,共下傳承下去。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范副主委提到,風雨球場完成後,不但提供學生和鄉親一個遮風避雨、遮陽的休閒運動場所,同時也歡迎在地社區,甚至外地來的好朋友,可以來這裡交流感情,風球球場不只舉辦比賽活動時可以使用,就連娶媳婦、嫁女兒也可以來這裡舉行,因為這是一個兼具多功能的場域。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今天運動會暨風雨球場啟用典禮,由客委會副主委范佐銘、新埤國中張浩鳴校長、新埤國小李文益校長,新埤鄉代表會主席、村長及議員等人,一同為新埤國中風雨球場開幕,象徵多功能使用之客庄禾埕新場域正式啟用。另外,新埤國中村校聯合運動會,由新埤國中、新埤國小、新埤村、建功村一同參與趣味競賽、田徑賽,現場有將近20個表演團體帶來精采表演,其中新埤國中的直笛隊、跆拳社、舞獅及合唱團與屏東縣新埤國小的學生,也帶來賣力的演出。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詳全文》

112年度客家知識體系發展獎勵補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之推動」及「博士後研究人員之獎助」2類申請計畫自即日起至112年5月31日受理申辦

本會112年度客家知識體系發展獎勵補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之推動」及「博士後研究人員之獎助」2類申請計畫自即日起至112年5月31日受理申辦。除「客家學術研究計畫之推動」整合型計畫外,均請於112年5月31日前至本會獎補助線上申辦系統,填具申請表單及上傳相關資料,完成線上申辦程序後另函送本會申辦資料1式2份;至個別型專題研究計畫申請如為個人申請者,完成線上申辦程序後即可(免備函);如為公私立大專院校或研究機構之編制內專任人員者,應由任職學校(機構)函送本會申辦資料1式2份。

「客家學術研究計畫之推動」整合型計畫係採「計畫構想書」與「研究計畫書」兩階段受理,「計畫構想書」收件截止日期為112年4月30日,得免備文逕至本會線上申辦系統填報,「研究計畫書」則請於本會通知計畫構想書通過後提送,其收件截止日期為112年6月30日,屆時請由主要提案單位完成線上申辦程序,並函送本會申辦資料1式2份。

本年度「客家學術研究計畫之推動」整合型及個別型計畫,凡契合本會年度重點議題之研究者將擇優補助,其比率以不低於本案年度補助經費50%為原則,藉以鼓勵研提相關計畫內容。

線上申辦網址:https://reurl.cc/jkZVWp

 

相關附件

《詳全文》

本會112年度客家知識體系發展獎勵補助「客家課程之開設」申請計畫自即日起至112年5月31日受理申請

本會客家知識體系發展獎勵補助「客家課程之開設」申請計畫自即日起至112年5月31日受理申辦。請於112年5月31日前至本會獎補助線上申辦系統(網址:https://reurl.cc/5MRYn6),填具申請表單及上傳相關資料,完成線上申辦程序後另函送本會申辦資料1式2份。

本年度「客家課程之開設」鼓勵開課單位之課程規劃或教師備課,可參考本會提供之「客家通識課程建議參考書單」。

 

相關附件

《詳全文》

112年度第1次客語能力中級暨中高級認證 圓滿完成

112年度第1次客語能力中級暨中高級認證於3月26日在全國10個縣市13個試場學校同步登場。全國共計有2,229名考生報考,3月25日雖然是補班日,在本週僅存的一天休息日,口語及聽力測驗計有1,614人到考,到考率為72.41%,閱讀及書寫計有1,617人到考,到考率為72.54%。

客語能力認證已推動多年,並自去年起中級暨中高級認證由1年辦理1次增為1年2次,讓更多民眾有機會參與認證,而今天雖天氣轉涼,仍有許多不同年齡層的考生到考,本日到考的考生最小的為7歲,最年長為81歲,亦有新住民、外籍人士等一起參與,考生組成相當多元,不同群眾也能支持客語文化。

目前許多縣市政府為鼓勵民眾通過客語能力認證,規劃有相關的獎勵措施,更有縣市政府為提高本地語言專業教師能力,於國小教師甄選時,針對取得客語能力認證中高級以上者給予加分,顯示各縣市政府對客語推展的重視。本次認證就職業別而言,以教職人員報名最為踴躍,占整體34.05%,其次為學生,占整體的22.07%;縣市別則以桃園市報名人數最多,共計623人,為各縣市之冠,其次為苗栗縣的281人,可見各縣市政府,不遺餘力推動客語能力認證,讓客家語言文化得以永續傳承。

本次認證考試為政府防疫政策鬆綁後的大型考試之一,全體試務人員防疫工作仍不敢大意,定時清潔消毒試場及佩戴口罩,也感謝此次參與的考生及陪同人員配合進入試場全程佩戴口罩,讓考試得以圓滿落幕。本次認證預計112年5月26日(星期五)放榜,認證成績單同步以限時專送寄發,考生於放榜當日上午9時起可先利用客委會全球資訊網或免付費電話查榜專線0809-090-040查詢成績。若對成績有疑義,請於112年6月6日(星期二)前將成績複查申請表以掛號郵寄至總試務中心提出複查申請,合格證書預計於112年6月9日(星期五)以掛號寄發。

■客家委員會網站https://www.hakka.gov.tw/

■112年度第1次客語能力中級暨中高級認證網站https://reurl.cc/MRzrEL

■免費服務專線:0809-090-040

《詳全文》

行政院「吸納優質人才來臺工作及生活」宣導資訊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詳全文》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消保Q&A】旅遊行程中發現與廣告不符或不實,該如何處理?」宣導資訊

參加旅行社旅遊行程,如果行程中發現業者擅自變更行程而與廣告不符或不實時,由於廣告也是契約的一部分,消費者可以依據廣告的內容要求業者履行,如果旅行業者不履行時,行程中收集各地的住宿收據、景點票根或拍攝錄影帶,以證明行程變更,返國後再向業者、觀光局、消費者服務中心或各地消費者保護團體申訴,要求不符或不實部分的兩倍差價的違約金。

《詳全文》

地方活動

共下來醃梅!南市客委相約梅嶺醃梅樂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每年3、4月份是臺南梅嶺桐花盛開季節,也是梅子的產季。臺南客委會4月9日(星期日)將於楠西區梅嶺大湖桶辦理「2023臺南桐花祭」活動,特別規劃「醃梅DIY」體驗,請到醃梅達人現場教學。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市長黃偉哲表示,梅子是種高附加價值的作物,也是代表梅嶺當地的農特產品。每年只有這個季節可以同時賞桐,又可以親手製作梅子產品,做成脆梅、酸梅、釀成梅精、梅酒,都是很健康天然的食物,報名名額有限,歡迎民眾踴躍報名!

世居梅嶺山區的陳居峰表示,梅子可加工製成脆梅等多樣化梅製品,源自同一顆梅樹產梅子,只是取用不同熟度、不同加工手法即可製成截然不同的梅子製品,如脆梅DIY其實很簡單,只需三樣材料:青梅、白糖、鹽巴,先以鹽巴揉搓青梅表皮至澀汁流出,再將梅子拍裂,加入鹽巴及自來水浸泡8小時候,以清水洗淨瀝乾,放入玻璃罐,加入煮好的糖水,最後放置冰箱醃漬3-5天,酸酸甜甜的脆梅即輕鬆完成!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古秀妃表示,梅嶺的梅子產業歷史,可溯及日據時代,當時日本人調查發現梅嶺的地形氣候適合種植香蕉,而招募新竹、苗栗北部客家人到梅嶺開墾種植香蕉,當年直送日本皇室,可見種植的香蕉品質非常好,因此將當地稱為「香蕉山」,至今住戶門牌上也還是以「香蕉山」地名來編號。後來香蕉產業沒落,地方農民考量當時日本對梅子的需求量大,紛紛轉種梅樹,也因此大家改稱當地為「梅嶺」。梅嶺梅子產季約至每年4月底,歡迎民眾上山賞桐,一起體驗醃梅樂趣。

#「醃梅DIY」報名網址:https://reurl.cc/n7N6ol

# 活動詳情請至「臺南客家」粉絲專頁(https://reurl.cc/2DeQdn)查詢。

《詳全文》

2023南投縣桐花小旅行暨客家桐花祭活動記者會

主辦單位: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四、五月桐花紛飛,通地雪白,展現出別具風格的客庄風情。近年來,國人休閒旅遊已轉為精緻、環保、健身方式進行觀光遊憩,配合桐花4、5月盛開季節,南投縣政府文化局今年與埔里、竹山、草屯、水里及南投等5鄉鎮市公所共同推出4條桐花小旅行遊程及2場客家桐花祭活動。活動期間:4/15—5/14,桐花小旅行各條遊程分6-8梯次,每梯次8-20人,採使用者付費辦理,活動詳情及報名相關資訊,可上「南投縣客家桐花祭系列活動」FB粉絲專頁或文化局網站查詢。

為「2023南投縣桐花小旅行暨客家桐花祭活動」揭開序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4月12日(星期三)上午10:00於文化局演藝廳門廳舉辦活動記者會。活動中將展示4條桐花小旅行遊程及桐花祭活動介紹,邀請您一同來走訪南投縣各桐花景點及社區秘境,體驗自然生態、特色客家美食及濃濃的好客風情。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相關附件

《詳全文》

客家委員會 版權所有©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