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期 │ 發行日期:2023年2月3日
臺灣客家文學前進國際打響世界盃 客家文學作品翻譯及海外推廣展成果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1月31日前往臺北國際書展藍沙龍出席「2021-2023年客家文學作品翻譯及海外推廣」階段成果發表會,期望透過翻譯客籍文學家的作品,擴大臺灣客家文學的國際聲量,讓全球非中文讀者得以窺探客家族群之生活方式與文化底蘊,成為認識臺灣客家的管道。.....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1月31日前往臺北國際書展藍沙龍出席「2021-2023年客家文學作品翻譯及海外推廣」階段成果發表會,期望透過翻譯客籍文學家的作品,擴大臺灣客家文學的國際聲量,讓全球非中文讀者得以窺探客家族群之生活方式與文化底蘊,成為認識臺灣客家的管道。
楊主委表示,很高興在整個翻譯尚未完成之前,詩人凃妙沂女士將曾貴海醫師翻譯的作品提早送至厄瓜多並得到國際詩歌大獎,這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更難能可貴的是,厄瓜多還聯合文學家、作家提名推薦曾醫師去參加諾貝爾文學獎,為本計畫增添了不少信心。未來客委會將繼續翻譯更多的臺灣客家文學作品,並翻譯成更多語言,讓全世界認識臺灣客家文化。
今日發表會除了邀請本次計畫選譯作品的作者吳錦發、張芳慈、李旺台,以及杜潘芳格的女兒杜佳陽,李喬的女兒李舒琴出席,也向各界介紹這次外譯計畫的宗旨及每位作家的作品,並致贈本次選譯作品的試讀本,讓各界從作者及其作品,全面瞭解客委會推動本計畫的目標與展望。
擔任本次計畫總導讀撰寫的彭瑞金教授認為,臺灣客家文學產生的要件,除了臺灣客家人的歷史、文化、生活之外,也離不開臺灣的歷史、自然環境和現實。客家作家為了留下先民渡海移居、拓荒開墾的史蹟,以及移民文化背景,各種文體的紀錄性文學,成為臺灣客家文學最特殊的特性。客家文學的紀錄性傳統特色,不僅在客家族群的其他文類作家中開枝散葉,也成為臺灣脫離殖民主義文學思潮最大的利器。
代表作者發表感言的吳錦發則表示,很榮幸自己的小說《青春三部曲》及「詩集」能被翻譯,客家文學的獨特性不能只侷限在臺灣國內,應該大量推廣至國外打世界盃,希望自己能和其他文壇的客家前輩為臺灣在文學世界盃中打出亮麗的成績,也希望未來看見更多臺灣不同的族群,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范佐銘1月30日上午代表主任委員楊長鎮前往苗栗玉清宮參加2023「苗栗𪹚龍」—祥龍點睛、貓裏客家龍競技活動,除了希望邀請大家可以來苗栗體驗客家庄的文化過年氣氛,也期許透過𪹚龍點睛的活動能夠讓後生人、小朋友看見客家文化之美。
范副主委首先代表楊主委謝謝苗栗鄉親長期對客家語言文化傳承的支持,並表示多年來苗栗在推動客語為通行語執行成效的表現上可說是全國第一,這也代表苗栗是客家語言文化傳承的重鎮。另外,人們常說「南蜂炮、北天燈、中𪹚龍、東寒單」,足見其代表的獨特客家民俗文化。
今日苗栗𪹚龍的點睛儀式,由苗栗市長邱鎮軍及客委會副主委范佐銘、苗栗縣長鍾東錦等人,向玉清宮眾神焚香祝禱、上奏表章後,循古禮取雞冠血,為祥龍開光點睛,依序點龍睛一路到龍身、龍尾,依序點開祥龍各部位,點睛儀式完成後,現場煙霧大作、鑼鼓宣天,群龍舞動,氣氛瞬間來到最高點。
隨後而來的神龍祈福闖龍陣,九尾祥龍依序排出龍門隊形,讓民眾由龍尾至龍頭穿越,穿過祥龍陣的朋友,每人可獲得一個「GO兔貓裏小龍背包」,新的一年能聚福平安,諸事圓滿。壓軸登場的是貓裏客家龍競技,對於引頸期盼了一年的龍迷來說,這是一場精彩可期的群龍盛會,觀戰重點除了經典禮儀套路之外,服裝造型和創意發揮,也是各龍隊較勁的一環。
「苗栗𪹚龍」是苗栗地區最熱鬧有趣的元宵節慶活動,「𪹚」是客家話「炸」的意思,「𪹚龍」就是在神龍舞動時燃放鞭炮,讓神龍在炮陣中騰躍的情境,就像行雲駕霧般越𪹚越旺。早期是從迎龍慶典演變而來,程序分為糊龍、牽龍、祥龍點睛、迎龍、𪹚龍、跈龍以及化龍返天等七部曲,每部曲都有正統的科儀步驟,加上期間所發展出的周邊活動,《苗栗𪹚龍》已經成為年節期間一套兼具傳統文化及創新趣味的活動。
苗栗客庄的𪹚龍,從充滿神話般的龍神藉由點睛,降臨附身而為神龍,庄丁迎龍、趁龍巡庄驅厄;鄉民擲炮大𪹚祈願風調雨順、合境平安,一年一度的巡境安民之後,神龍乘著火梯帶引民間萬千的祝願昇返天庭。這是獨有而神祕的客庄龍神信仰,展現在外的便是苗栗客庄獨有的苗栗𪹚龍文化活動,也是植根於庶民生活中的文化遺產,未來除了保有𪹚龍主體性,也會運用新媒體的傳佈,讓年輕族群有機會認識這個珍貴的文化遺產,共下傳承和發揚客家文化。
有關自由時報2月1日報導客家委員會主委與兩位副主委皆由北部客家人擔任,質疑「重北輕南」一事,本會回應(說明)如下:
針對鍾佳濱委員及吳應文前縣長等客家前輩關心六堆人才參與客家政策的言論,本會深表感謝。客委會的政策推動以全國為範圍,一向重視各地資源之平衡。於六堆地區,本會致力推動六堆認同深化,並持續挹注資源。其中,客庄文化發電機計畫優先從六堆啟動,優化鄉鎮圖書館軟硬體,提升客庄文化力,即為著例。未來,更將嘗試以跨域治理的模式,建立新的合作機制,持續復興六堆客家文化。
本會政策之推動以地方需求為主要考量,政務官出身地域並非依據。至於文官系統係依循文官制度,非隨內閣改組同步調整,包含1位常務副主委及4位業務處長皆為常任文官,含括不同族群身分,皆全力投入客家領域,盡忠職守表現優異,敬盼各界持續給予支持。
客家為台灣相對少數族群,在語言腔調有四海大平安,在地域分布上有北部、中部、高屏六堆及花東縱谷,客委會作為中央主管機關,盼能團結各地客家鄉親全力協同合作,不分彼此,展現更精采、強大的台灣客家整體文化力量。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舉辦,不同以往是以客家文化或傳說作為主題,今年源展區的客家作品著重於以文學詩歌結合傳統花燈藝術與文化,輔以現代光影多媒體科技詮釋城市客家人氣質。
策展人鍾永豐指出「伶俐」非客家人自古的特性,它發展於1960-70年代現代化高峰的台灣富裕社會,是一種強調邏輯、理性的美學、哲學、生活風格。當城市客家人的生活不再像說著客家話的聚落,生活習俗也慢慢地消失,但人們對於來台北生活之客家人的生活觀察,往往都是行事精準俐落與幹練、物盡其用不浪費,內斂且務實,而這也隱含在現代客家美學之中。
本次客家作品中最吸睛的大型燈飾為〈島上的女人樹〉,以傳統花燈呈現,詮釋知名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代表作品〈相思樹〉,藝術家周明誼表示:「剛開始設計是以東西方的女神作為概念發想,在對詩人與作品進行基礎研究時,發現她面臨到許多衝突與抉擇,但都堅強的面對了,如她曾經因為想專職做詩人而與母職有所衝突,甚至是不被諒解...,這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狀態。於是決定要以貼近凡人樣貌,以寫實風格呈現。設計一個詩人正在思考創作的樣子,放在島上,頭上開滿了相思花樹,花開落果在貧瘠的泥土中,也會努力向陽生長。」
策展團隊則以杜潘芳格另外一首詩〈背面的星星〉,設計成湖面的星花作為相呼應,以堅強隱喻成是客家人伶俐氣質的文化淵源。〈島上的女人樹〉高達6公尺,以女性詩人思考創作的智性形象來讚揚台灣客家文學。〈島上的女人樹〉為花燈王藍永旗團隊的作品,傳統花燈製作與運送需要分段進行,因而讓民眾在作品搬運與組裝的過程中,捕捉到各種看似「驚悚」卻相當寫實的紀實影像,引發一股討論熱潮,更增添該作品的話題性。
睽違23年的台灣燈會本次以「城市型燈會」為主題,4大展區分別為光、源、未來與中央展區,地點圍繞了台北東區、松山文創園區、信義區以及主燈區國父紀念館,正式活動於2月5日開始至2月19日,台北市客委會特別邀請民眾一起來到松山文創園區欣賞源展區客家作品,體驗客家文學所帶來的詩與歌的饗宴,共同編織城市夜晚的美好回憶。
源展區內更多精彩的客家燈組作品隨活動接近將陸續亮相,客家作品介紹及相關燈會詳情資訊,歡迎搜尋台北市客委會臉書粉絲專頁「臺北客家」。
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
尖炮城就是客語「攻炮城」的意思,早期六堆客家先民同區域的堆民遇到敵人來犯都會同心抵禦,其中一個堆如果遇到敵人就會點燃鞭炮通知,後來演變成元宵團練、祈求平安的娛樂競賽。
萬巒五溝水長達百年都維持著尖炮城賽事的傳統,六堆祈福尖炮城採傳統單竿、單炮籠方式,發展出雲霄尖炮城、勇士尖炮城等玩法,參賽者須以線香點燃鞭炮後投進高處的竹籠,引爆竹籠內的爆竹才算成功。為了讓小朋友也能體驗尖炮城的樂趣,今年也另外有水球尖炮城、水槍戰場攻堅戰等賽事。
1.水球尖炮城:
將原本尖炮城中的鞭炮改成水球,讓小朋友也能體驗尖炮城的趣味。
2.水槍戰場攻堅戰:
兩隊參賽者每人持一支竹水槍,打響對方的炮籠就算攻取成功。
獎勵:攻取成功每人可獲得1張50元市集券,失敗每人獲得參與獎糖果一份。
網路報名項目:雲霄尖炮城、勇士尖炮城、盤花祈福巧手作。
現場報名項目:水球尖炮城、水槍戰場攻堅戰。
詳細報名資訊:https://reurl.cc/bGKb1M。
遊程、DIY Accupass報名連結:https://reurl.cc/EX5vo1。
主辦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為迎接元宵節的到來,發揚傳統文化與藝術,感受熱鬧奔騰的節慶氣氛,後龍慈雲宮辦理「2023年後龍慈雲宮攻炮城慶元宵活動」,於1月31日在後龍鎮慈雲宮前廣場舉行宣傳記者會,將傳承200多年的「攻炮城」習俗持續發揚光大,共下鬧元宵。
慈雲宮攻炮城活動延續多年,每年均獲得相當大的好評,吸引不少民眾慕名前來挑戰試手氣。鍾東錦縣長誠摯邀請全國遊客及鄉親朋友,在2月3日(星期五)至2月5日(星期日),一同來後龍慈雲宮「攻炮城,慶元宵」,攻炮城活動將手中鞭炮瞄準3公尺高炮城頂端的小圓樓投擲,以隆隆炮聲炸旺來年運勢,將視炮城高度提供不同獎項,位置愈高,獎項愈大,歡迎各地民眾來試身手,其中的媽祖金幣經由慈雲宮媽祖加持,具有福蔭之意,另外,活動開始當日將發送限量DIY燈籠,還有精彩的晚會演出,千萬別錯過喔!
苗栗縣長鍾東錦表示,「慈雲宮攻炮城」的習俗最早源自於清朝時期,相傳因瘟疫嚴重肆虐,地方人士向當地信仰中心的慈雲宮主神媽祖祈求平安,獲指示要在廟前搭建炮城,再以投擲鞭炮來驅趕瘟神,由鞭炮硝火產生消毒作用,果真瘟疫停止、疫情不再蔓延,此民俗就此傳承至今,演變成後龍鎮重要的元宵節慶,過去稱為「射炮城」,2009年獲登錄公告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後經專家學者建議,活動更名為「攻炮城」。
為營造節慶熱鬧氛圍,後龍慈雲宮傾力規劃豐富的活動內容,邀請全國遊客及鄉親朋友踴躍參加,趁著假期來後龍感受傳統節慶的迷人風情吧!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計畫緣起:
幼兒園是幼兒身心發展與學習成長的黃金階段,為普及幼兒園師生對客家語言文化的認識,以及本市客家語言、文化推廣教育,使臺灣多元文化在幼兒園環境中扎根,爰訂定本計畫。
計畫目的:
1.培養學齡前幼兒對客家語言之認識與喜愛。
2.增進幼兒對客家文化的認識。
3.推動適性化、趣味化、生活化的客家語言學習。
4.建立幼兒園推廣客家語言文化教育模式。
辦理期程:
1.1月19日-2月17日 ,受理園所計畫申請。
2.2月20日-2月24日 ,計畫審查及核定。
3.2月27日-3月3日 ,公告申請結果及通知各園所辦理。
4.3月3日-11月30日 ,執行計畫期間。
5.12月1日-12月12日,彙整計畫結果,並檢送相關資料辦理結案。
師資:
1.由申請園所具有客籍背景之教保服務人員(包含主任、教師及教保員)擔任。
2.由申請園所聘本市客語支援教師擔任。
註:本計畫相關內容請參見活動計畫書。
客家委員會 版權所有©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