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委會主委劉慶中8月22日率領各單位主管前往臺東,與客家委員會臺東地區客家事務諮詢委員進行座談,盼透過面對面的互動,傾聽民意,作為客委會未來施政參考。劉主委強調,諮詢委員座談會是他上任後第一要務,希望在分區座談後,匯聚鄉親的建言。
客委會「客家事務諮詢委員會議」臺東場8月22日下午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舉辦,共有24位諮詢委員及校長、鄉親出席,臺東縣議會議長饒慶鈴及行政院東部聯合中心代理執行長張家銘也特別到場,了解臺東地區客家事務。與會諮詢委員發言熱烈,提出客語傳習、藝文活動補助、客家文化會館、花東縱谷客庄發展、客家特色產業輔導與人才培育、客語教材蒐整出版及研發、以及設立客家事務專責單位等多項討論。劉主委對鄉親的意見十分重視,除了親自回應,更要求同仁做成完整會議紀錄,以作為政策參考。
相較於其他縣市,臺東地理位置較為偏遠,資源相對缺乏,許多鄉親在座談會中表達無奈,在辦理客家藝文活動時,常受限於交通費、住宿費,而不得不放棄更優秀的表演團體、或是更好的交流計畫。劉主委表示,客委會的預算有限,要滿足全臺客家社團需求,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但他也承諾,未來客委會辦理相關補助時,將一併考量偏遠地區交通不便以及師資取得不易等客觀條件,調整補助金額。
此外,劉主委強調,「客家大老是客家的寶,客家青年則是客家的未來」,唯有客家年輕人投入客家事務,客家文化才有傳承的可能。因此,未來各縣市政府和社團若在規劃藝文活動時,能特別設計吸引客家年輕人參與的項目及內容,提升年輕人的參與感、責任感,客委會也將加碼補助。
客語流失也是許多鄉親關心的問題,劉主委強調,「母語」就是「說媽媽的話」,單靠學校每周一節課的教學絕對不足,一定要回歸家庭,大人有自覺地說客語,孩子才能自然而然地學會使用客語。他除了鼓勵與會校長加入客語生活學校的行列,更透露將研議調整客語薪傳師政策,希望有更多孩童能接觸客語,讓客語永續下去。
臺東地區目前有19.1%人口為客家族群,為了傳承發揚客家文化,鄉親提出設置客家事務專責單位、以及建立客家族群專屬活動空間的需求。對此,劉主委指出,客家事務專責單位是縣市政府的權責,需要大家一同促成;針對活動場所的部分,若臺東縣政府或鄉鎮市區公所能提供低度利用或閒置的空間,並提出相關規劃,客委會將協助以生活環境營造方式,打造富有客家意象的社團交流平臺與場域;劉主委也特別提醒,「擁有」容易,「享有」卻往往困難,若能建立起專屬客家館舍,也希望大家拿出使命感,永續經營下去。
與會人員也提出打造花東縱谷客家意象、設置公部門客語志工以及客語教學資源取得等問題,劉主委及相關單位主管皆一一回覆,並做成會議紀錄,以作為客委會未來施政參考。客委會「客家事務諮詢委員會議」花蓮場、臺東場分別在8月18日及22日辦理完竣,桃園、新竹場將於9月1日在桃園縣客家文化會館;苗栗、中彰投及雲林地區9月9日在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嘉南、高屏地區9月12日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另9月17日則在客委會辦理宜蘭、基隆及雙北地區場。
(http://www.hakka.gov.tw/
ct.asp?xItem=136184&ctNode=2159&mp=2013)